龙源期刊网《生命科学导论》在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实践作者:周树敏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3年第06期摘要::随着21世纪生命科学不断深入交叉到其他各学科中去,使得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势在必行。上海大学根据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将《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列入了公共基础课的范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学院人才梯队的优势,通过多年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课程教材的重新编写,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为培养高素质、厚基础的综合性人才奠定了基础。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c)-0-02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是上海大学在已故校长钱伟长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所形成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全学年共分4个学期,其中春、秋、冬三个学期为课堂教学环节,而夏季学期为实践环节。每个课堂教学学期共有12周的时间,除去最后两周用于考试,课程内容的教学则集中在前十周内完成[1]。《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公共基础课,教授对象将是学校所有全日制本科生,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灵活把握教学进度,有效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就结合我们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进行的探索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一些总结,希望对同领域中的教学同行们能有启示作用。1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探索团队教学模式《生命科学导论》近年来逐渐在各大高校中被推广成了公共课或基础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功能定位应服务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而且,此课程的目标是要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较全面的把握生命科学在现代社会生活与发展中的重要性[2]。所以,这势必就要求课程教授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又要区别于科普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而且能掌握生命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教学要求的实现,传统的单个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一个班级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首先,课程教授对象不再是某些学院或某些专业的学生,而是全校几千名本科学生,因此授课规模较以往有很大的扩展;其次,学生各自以往对生命科学相关知识掌握的程度也参差不齐,学生的来源除了全国各省市外还有国际留学生,因龙源期刊网此,对课堂知识讲授的接受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三,作为一门导论课,势必要求对这一领域的知识要有尽可能全面地介绍,但是,教师个人所掌握或熟悉的内容也总是有局限性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本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为解决这些困难,将此课程建设好,我们大胆地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学模式,尝试组建课程教学团队。以具有资深教学经验的教授牵头,从学院各个教研室,科研团队,抽调不同专业背景,从事不同研究方向,具有不同学历和教学经验的老师,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囊括了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的课程专属教学团队。通过集体备课,互相交流,协同授课,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等方式,从课件制作,课堂讲授,课后答疑,试卷命题直到阅卷批改的整个教学流程中,发挥各成员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互之间积极开展学习借鉴、切磋交流、竞争合作等形式的活动,不断把课程的教学和建设推向前进。2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合理安排《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材种类繁多,所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宽广。本着钱伟长校长“培养学生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选择和实践教育能力”教学目标[3],结合上海大学自身的教学管理特色,我们对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作了重新的整理和调整。首先,从学校短学期制对教学进度的要求出发,综合国内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相关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团队成员自身专业背景的分类,我们将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十个专题:分别为绪论、生物化学、细胞、微生物、植物、动物、生态、遗传、基因工程和食品。每个专题由2-3位相关研究领域具有8-10年教学或研究经历的教师共同承担教学课件的制作;并对提交教学团队的教学PPT进行集体讨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