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采薇》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采薇教学目标1.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3.进一步了解《诗经》的一些传统的表现手法、形式特点和语言特色:赋、比、兴;重章叠句、反复歌咏;叠字的使用,并体会这些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重点1.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2.体会士卒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学过程一、导入东汉时期的郑玄是个大学问家,据说有一次他在责备一个婢女时,婢女的申辩让他十分生气,于是就让婢女跪到外面的泥水中。这时另一个婢女过来,问受罚的婢女:“胡为乎泥中?”(你为什么跪在泥水中呀?)受罚的婢女回答:“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想给主人解释清楚,谁知正赶在他的气头上)。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两个婢女用来问答的语句都出自于《诗经》,可见《诗经》在当时的知识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同学们肯定比那两个识文断字并不多的婢女强多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吟诵一些《诗经》中的诗句来证明呢?(学生回答)显然,有些同学对《诗经》中的诗篇还不够了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首《诗经》中的诗歌。二、关于《诗经》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里可以先让学生用两三分钟时间自学“课文导读”和注释,然后合上书由教师课堂提问。提问如下: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3.它的作者是谁?为什么要叫“诗经”?(没有明确的作者,但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它原本只称《诗》,被儒家列为“五经”之一,因此又称《诗经》。)4.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5.这些诗歌是如何分类的?(《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6.《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它物引出所咏之物,即起兴。)三、赏析《采薇》(一)学生齐读,掌握字音与停顿1.注意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法岁亦莫止玁狁之故载饥载渴王事靡盬我行不来彼路斯何四牡骙骙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2.归纳断句技巧:以“二二拍”为主,这也是四言古诗诵读时最常用的断句方式。(二)学生自读,结合注释弄清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提问:诗歌一共写了几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明确:三部分。第1——3章:抒发对家乡思念,介绍无法归家的原因。第4——5章:描写战争生活场景。第6章:介绍归途情景与内心感受。就整首诗而言,采用了倒叙手法。前五章是回忆,回忆了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以及战斗间隙对家园的相思之情。第六章是写实,描写了战后归家途中的所思所感。(三)录音范读,内容赏析(播放录音)提问: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试举例说明。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凄苦感伤,如“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对战争的厌恨之情,如“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对苦乐不均的怨恨之情,如“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提问:全诗所表达的最主要情感是什么?既然诗歌中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但为什么在描写我方战士整齐的军容(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和精良的武器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时又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呢?参考: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厌倦痛恨。主人公痛恨战争却又赞美军队训练有素和装备精良,说明主人公虽然厌恨无休止的战争,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军队的自豪。为了抵御外侮,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抛下家室加入到军队中,他以保卫国家为己任,为自己的军队而自豪。然而频发不息的战争让归家变得遥遥无期,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