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指导方案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重点)2.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会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内心。(重点)3.借助书写提示,指导学生学习钢笔字的篇章布局。4.积累古诗,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重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书写动漫。学生准备:准备书法纸;搜集咏物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引入——学习交流平台1.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过哪些课文?让你印象最深的人物(事情)是谁(什么)?2.老师这儿也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课件出示)“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3.指名读、齐读。4.引导交流:这段文字精妙在哪里?5.小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体会人物的内心。6.引导小组交流: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的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7.组织全班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在班级里交流。二、迁移运用——学习词句段运用(一)学习第一部分内容。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3个例句。2.自读例句,和同桌交流:体会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从哪里体会到的?3.全班交流。4.指导迁移运用。(1)课件出示:焦急地等人期待落空久别重逢(2)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情景,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3)指导学生仿写。(4)指导学生交流,互相修改、学习。(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1.教师课件出示教材中的2个例句。2.指名读、齐读。3.全班交流:这两句话中,人物先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这种修辞方法叫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引导学生交流明确:两个句子分别从动作和心理两个角度写了人物不同以往的表现。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5.指导学生照样子说句子。6.全班交流。三、布置作业,扩展巩固1.在阅读中,注意抓住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并与同学交流。2.仿写片段:注意写好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内心的感受。第二课时一、美文欣赏——学习书写提示1.出示钢笔书法作品《帆》。2.学生自读,指导朗读。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作品,结合提示说一说:怎样把这幅作品誊写美观?5.全班交流,强调标题和作者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6.生临写,师指导。7.全班交流:学生作品点评。二、诵读积累——学习日积月累1.回忆本单元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感情。2.出示《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自读。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4.交流对诗意的理解。《凉州词》: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立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折杨柳》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5.赏析古诗意境。(1)同桌交流:结合插图,联系生活,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2)全班交流,指名说说从诗句中看到的画面。6.有感情地朗读古诗。7.再一次总结学习古诗的方式: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8.多种形式练习背诵。三、布置作业,复习巩固1.摘抄一段美文,要求字迹工整,整段文字布局合理。2.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体会诗歌意境,再积累一些边塞诗,和同学一起交流。9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边塞诗《从军行》、爱国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课标理念,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来进行。教学设计中,注重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