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问题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1•墙面抹灰层空鼓、脱落、开裂,外墙渗水。主要原因分析:操作原因:基层处理不好,分层抹灰厚度过大,外墙面砖勾缝质量差。控制措施:严格基层检验控制程序,实行抹灰前基层报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抹灰。如砼墙必须凿毛、刮素灰。制订操作工艺标准,加强操作工艺监督,以控制分层抹灰厚度符合要求。对外墙抹灰或面砖勾缝,加强过程巡检及拆架前联检,符合要求后方可拆除外脚手架。检查一定要细,要分面检查平整度、垂直度及是否有裂缝(纹)等,对检查结果填表各方签字。技术原因:抹灰层过厚未进行技术处理;不同基体交接处未按要求做技术处理。控制措施:监理会同施工方查找设计及实际中抹灰层厚度超过35mm的及不同基本交接处部位(如柱与墙、梁与墙、门口过梁端部等部位),对具体做法下达技术联系单,统一做法。加强过程监督,如抹灰前检查不同基体交接处处理情况如何,实际抹灰是否存在厚度过大的部位等。进度原因:因进度压力,墙体砌筑未有足够时间完成收缩即开始抹灰。控制措施:检查气体完成时间,要求砌筑完成时间超过15天(最好1个月)后方可抹灰2.墙体透寒,常发生在山墙、顶层局部标高变化处、窗膀等部位。主要原因分析:设计原因:由于设计热工计算有问题,局部设计疏忽或选材问题。控制措施:对外墙保温设计进行复核,尤其是对常见的山墙部位透寒应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复核设计中是否存在局部保温厚度不足的,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外墙采用外保温效果较好;夹芯墙保温由于施工工艺原因,存在局部热桥。材料原因:材料保温性能不满足设计要求。控制措施:严格使用设计要求的保温材料,要在设计中体现材料的热工指标。材料选用时,必须有热工指标与设计进行比较。必要时,对保温材料热工性能进行试验施工原因:局部节点或细部处理不到位产生热桥。控制措施:加强技术交底,监督施工过程操作,对板材安装及细部严格检查,符合要求后各方签认进行下道工序。使用原因:业户使用过程中室内湿度过大,通风不好。控制措施:在住宅使用说明中加以明确说明3.地面起砂、空鼓裂缝,个别贯穿楼板裂缝。□主要原因分析:技术原因:地面内暗设管道未采用加强措施;大面积地面未采取分缝做法。控制措施:地面施工前,会同施工单位及研究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易开裂的部位,下达技术联系单。如地面内暗管埋置深度应确保上部有15-20mm面层,暗管上部加钢板网200mm宽;整体地面尺寸超过6m分缝,分缝位置宜设置在门口及梁的上部。材料原因:选用水泥质量有问题;控制措施:水泥面层要求必须选用优质425#水泥,如大水产425#水泥,招标中应明确说明。施工原因:基层未处理好,面层养生不到位;控制措施:加强基层处理质量控制,地面施工前,施工单位对基层清理合格后报验,监理检查签认,方可进行下道工序。面层施工完成12h后浇水养生7d。进度原因:楼板贯穿裂缝大多由抢进度造成。控制措施:主体施工时,楼板砼未达到mm2强度,不允许上材料,且材料堆放不许集中,另外砼抹面要控制二次抹压一定要到位。4.屋面、厨卫间渗漏。主要原因分析:技术原因:细部处理方案不到位或疏忽,如管根部部位未按要求灌膨胀细石砼。控制措施:监理对防水设计进行审核,对细部做法下发技术联系单,加强过程监督及事后控制,细部未经验收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施工操作原因:防水材料粘结连接不密实,细部处理不符合要求。控制措施: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控制,必要时采取破坏性抽样检查,超规范要求做蓄试验。材料原因:卷材质量低劣,耐久性差。控制措施:卷材品牌在招标中应予以明确,尤其是屋面防水材料要选用质量稳定、耐久性好的品牌。材料进场,检查合格证、出厂日期、外观,见证取样复试。设计原因:很少发生,主要是屋面存在上梁与排水管道路标高不合理,施工中该部位的处理不到位引起。控制措施:屋面施工前,认真审核设计,对存在的不合理做法及时与设计联系。加强施工过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用原因:由于业户装修引起厨卫间防水层破坏导致渗漏。控制措施:交工前进行二次蓄水试验,交屋时业户在场进行三次蓄水试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