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电大专科《中国古代文学(B)(2)》在线形考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请认真学习《简明中国文学史》(下)第七编第二章及网络课程相关教学资源,阅读《水浒传》原书,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在论坛进行网上讨论。讨论中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1、发布主题帖:选取下列讨论题目中自己感兴趣的任一题目,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800字左右的文稿在论坛发布。(60分)参考论题:(1)如何看待《水浒传》的招安问题。(2)如何看待《水浒传》的悲剧结局。(3)如何理解《水浒传》的女性描写。(4)如何看待《水浒传》所反映的江湖文化。(5)如何评价《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6)如何理解《水浒传》的"替天行道"。(7)谈谈你对"逼上梁山"的看法。(8)金圣叹在评价《水浒传》时说"其人不出绿林,其事不出劫杀,失教丧心,诚不可训",你是如何理解这段话的?(9)介绍你喜欢的水浒英雄,并说明原因。2、发布跟帖:回应至少二位同学的主题帖,交流观点或者补充信息,每贴字数不少于100字。(跟帖每贴20分)怎么看待《水浒》中的招安?理解《水浒》最核心的就是理解作者对招安的态度。在过去的解读里,招安被批判成是投降,是放弃革命。只有继续在梁山当强盗,甚至推翻朝廷才是正义。宋江是投降派的代表,自然也就成了一个反面人物。按照这种解读的精神,对梁山众人行为尽可能美化粉饰,最后走上招安之路,就是不可理解的愚蠢,宋江一个人的迂腐就操控了所有人的悲剧命运。然而按照原著描绘,水浒中的大部分人确实是货真价实的强盗。如武松、李逵之类都是手上沾满血腥,滥杀无辜(包括小孩、妇女之类),其他等而下之的更是烧杀抢掠,如周通之流行为品德比之高衙内未必强多少。水浒内真正能称得上有扶危济困侠义精神的似乎也只有鲁智深一个。有些人说古代就是如此的,不把人命当回事情的,这不胡说吗?那些好汉杀人之后,无论他们杀的谁,都是违背当时的法律的,就如宋江杀阎婆惜,并没有说因为他杀的是自己养的妍头就可以无罪,照样要被刺配。杨雄石秀残杀潘巧云,尽管潘巧云确实通奸,但杨、石二人也知道这是违法的,所以负罪逃到梁山当时的法律人情和现代一样,滥杀人肯定是不对的,是要受惩的,梁山大部分人做过的行径放今天也会被判刑入狱乃至枪毙。作者并没有按照某种正义好汉的模式描绘水浒众人,相反就是刻画了一群杀人放火的强盗。这群强盗的来路不同,个性不同,各自的人生抱负也不同。若说其中最有文学色彩的处理模式,应该是把这些强盗刻画成都有不小本领。好好利用,能为国出力,他们自己能实现抱负,国家也能得其利。如果朝政昏暗,那这些人就会流落草莽,甚至被逼上梁山,和朝廷作对。而宋江作为作者或者下层百姓寄托自己一定理想的人物,就是这种情绪的体现,有为国出力,安邦定国的强烈欲望,但又身份低微,无法引起朝廷重视。抱负和现实的落差导致这个人物心怀不平愤懑,又难以发泄。他既在环境的逼迫下,也在自己主动行为的促成下,通过上梁山,让自己成为一方风云人物,让自己不断扩大势力,在朝廷心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而势力的扩大,分量的加重,又是为了促成最终的目标,让朝廷给水浒好汉一个施展能力,外御夷虏,内定叛乱,报国保民的舞台。只要实现了这个愿望,虽死无憾。这就是宋江这个人物始终一贯的行为动机。这在原著中也是点明的:"宋江大醉,叫取纸笔来。一时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词。写毕,今乐和单唱这首词曲。道是:‘……。号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一切作为都是服从于这个根本目标,包括他用种种不正当手段来迫使裹挟其他本来安居乐业的官员或地方豪强来上梁山。宋江这个人物是水浒的核心灵魂,而其他人物就形形色色,有真正的侠义者如鲁智深,有被逼上梁山的林冲,有头脑简单只图杀得痛快的李逵,有被迫害所逼狂性大发大开杀戒的武松,有好色贪财的流氓周通,有地痞、恶棍,有犯罪官吏。这形形色色的人,因为不同原因,不见容于官府,奔上梁山,作者没有美化他们,也没有妖魔化他们,也只是写出了一群真实的强盗。作者想说的仅仅是即便是强盗,也并非天生就是强盗,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