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用经济作物栽培学第三章特用作物的采收与产地加工当前位置目录第一节采收第二节产地加工第三节贮藏目录当前位置第一节特用作物采收一、采收时期中药的采收是指中药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田间将其收集运回的过程。采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技术性,不合理的采收将大大降低药用价值,甚至失去药用价值。有效成分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生长发育的阶段有关,与植物生长的土地、采集的时间及加工贮藏的方法也有密切的关系。当前位置第一节特用作物采收一、采收时期(一)采收期与产量黄连生长5-6年采收的产量最高,灰色糖芥地上部分产量在花谢时最高。所有动植物生产,都有一个最佳收获(屠宰)期问题。(二)采收期与质量药用植物生育时期不同,药效成分含量也不一样。(三)采收期与收获效率许多以果实或种子入药的药材,必须适时收获。采收过晚,果实易脱落或果实开裂种子散出;厚朴、杜仲、肉桂等皮类药材,多在树液流动时采收,剥皮容易,劳动效率高;根类药材收获过晚(土表结冻后),不仅易根部折断降低质量,收获效率也低。当前位置第一节特用作物采收一、采收时期(四)采收期的确定确定药材的采收期必须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产品器官的生长动态结合起来考虑。一般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产品器官变化不显著的,则以含量高峰期为最佳采收期;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产量有显著高峰期的,以产量高峰期为最佳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品器官产量高峰期不一致的,以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为最佳采收期。有时还考虑其他干扰成分含量变化。当前位置第一节特用作物采收二、采收方法因植物、入药部位而定,目前主要方法有:1.摘取法:果实类和花类药材都采用摘取法。摘后及时阴干或晒干(烘干)。部分种子类药材、皮类、根类药材也采用摘取法。2.刈(音:亿)割法:大多数种子类及全草类药材采用。3.掘取法:根及根茎类药材和部分全草类药材采用。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在产地对药材进行的初步处理称为产地加工。产地加工是将鲜品通过干燥等措施,使之成为药材(或叫生药)。药房、药店、制药厂或病人对药材进行的再处理,称为“炮制”。炮制是将药材进行切片、炒、爽等,使之成为直接供病人服用的“饮片”。大多数中药采收后,必须在产地对药材进行初步处理与干燥。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加工的主要目的,一是清除非药用部分、杂质、泥沙、劣质部分,保证药材质量;二是防止药材霉烂腐败,减除药材毒性和不良气味,保证药材效用;三是按用药需要,对中药进行分级、清选及加工修制,以利炮制和服用。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不论何种药材,产地加工均需干燥工艺。干燥方法有阴干、晒干和烘干三种。干燥时必须注意温度变化,只有温度适宜才能保证药材的色泽、形状和内在质量。一般烘干温度为50度左右;低温烘干多不超过40度。含挥发油的药材,以30度左右为宜。含维生素类的药材,可以在70-90度下烘干。洗刷是清除泥土和杂物的好方法,但不是所有的药材都能水洗。能够水洗的药材,在洗刷过程中严禁长时间水泡,否则也会损失有效成分。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一)根和地下茎类1.清选:首先清除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分。2.洗涤:一般要进行清洗,除去药材表面的泥沙、污垢和部分粗皮、毛须,特别是需煮、蒸、烫的中药更需洗涤,以保持药物色泽。一般都将中药置于筐、篓中流水洗涤。对于有毒或对皮肤有刺激的药材洗涤,要戴胶皮手套或生姜涂手。对于有些外表色泽鲜艳,内含色素易溶于水的中药,如黄连、丹参等不宜用水洗涤。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3.去皮:药材采收洗净后,刮去外皮,使药材光洁,防止变色并使内部水分易于向外渗透。北沙参、芍药、明党参是先用沸水浸烫,冷却后去皮,余者趁鲜刮去粗皮,然后晒干或烘干。4.切片:凡根体较粗或质地坚硬的药材需趁鲜切片(段)或剖开,然后晒干或烘干。当前位置第二节特用作物产地加工一、加工方法5.烫:有些药材洗刷后需要沸水浸烫或热锅蒸制,然后烘干。这样可以去除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