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全唐诗异文的意义阐述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郭在贻先生在《杜诗异文释例》中提到的“委”与“知”、“时”与“特”,郭先生分别从“知”知“委”义,从“特”知“时”义。从而得知“委”与“时”在中古时期的新义。③除此之外,另有杜甫《忆昔行》:“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讨”字的常用义为“征讨”或“讨论”,但在这里都与诗意不合。《全唐诗》在“讨”字下注“一作觅”。在细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讨”的一个比较生僻的意义就是“寻觅”。综观《全唐诗》,我们能发现不少“讨”犹“觅”的例子。如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遐讨”指寻觅远离俗世之地;再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讨灵异”即为寻觅灵异之地(以上两例子俱无异文)。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讨”有“寻觅”的意义。由上可见,我们可以由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字义猜测、推知未知字的意义,最后再加以求证。同样,反过来也能拿这些异文作为参证材料,比如,证明在唐代“讨”确实有“觅”的词义。其次,原文词是多义词,我们可以根据下方异文的意义来推知原文词所用的是哪一个义项。比如,陈子昂《晏胡楚真禁所》:“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全唐诗》:“谢,一作语。”“谢”字的常用义有“辞却”、“酬谢”等,“寄谢”一词似乎也可以作“答谢”讲,如《汉语大词典》所引用的《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但是这里的“一作语”就提醒了我们“谢”字的另一个生僻义,即“告知”。实际上,在《全唐诗》中大约四十余例“寄谢”,都是“告知、寄语”的意义,我们由此可以推知在唐时期这是一个常用义。如崔融《拟古》中的“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餐食”等等。再次,我们可以利用异文来辨析中古汉语近义词。汉语有许多在今天看起来为2/3同义的词在古代在词性上或词义上都有明确的区别。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以从异文入手。如王建《送吴郎中赴忠州》:“家每因穷散,官多为直移。”《全唐诗》:“穷,一作贫。”我们知道,在上古汉语中“贫”和“穷”是有明确区别的。“贫”和“富”相对,义为“缺乏财物”;而“穷”和“达”相对,义为“尽,不得志,不如意”。那么在唐代在“贫穷”这个义项上,“穷”是否已经挤走了“贫”呢?综观《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与“富”相对的都是“贫”,“穷”都与“达”相对。说明“贫”、“穷”二词在意义上还是泾渭分明的。如崔颢《横吹曲辞•长安道》:“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孟郊《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人生穷逹感知己,明日投君申片ENXUE言。”异文与语法研究唐诗异文在中古语法研究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的应用。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虚词数量繁多,主要由实词语法化而来。有些词在上古时并不是虚词,但在唐代已经广泛作为虚词使用。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异文与原文语法作用一致来确定比较生僻的虚词的词性和意义(副词)。下面举介词、连词以及副词的例子来具体说明。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人随川上逝,书向壁中流。”读者很容易将诗中的“向”字解作动词,表“朝向、归向”。但《全唐诗》在“向”字下标注:“一作在。”我们就能由此猜测“向”在唐代有“在”的用法。实际上,在唐代俗语中,“向”常用在表处所的名词前,作介词,表示动作的地点。如《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若不得王陵入楚来,常向此间为受苦。”王建《昭应官舍》:“文案把来看未会,虽书一字甚惭颜。”《全唐诗》:“虽,一作须。”“虽”从上古起就能作让步连词表“虽然,即使”等意义。而在唐诗中,“须”有许多和“虽”语法作用一致的例证,二字常互为异文。如李商隐《中元作》:“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全唐诗》:“须,一作虽。”3/3而《汉语大词典》“须”字条“即使”义项里所用的最早的例证是金代的《西厢记诸宫调》,而从这些异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在唐代就有这样的用法。骆宾王《畴昔篇》:“华阳旧地标神制,石镜蛾眉真秀丽。”《全唐诗》:“真,一作偏。”偏,最初用做实词,为“不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