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ANNONGYE河南农业2023年第33期思政教育SIZHENGJIAOYU“岗课赛证”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王怡晴张瑞英摘要:以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究对象,通过分析该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对“岗课赛证”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究。从落实课岗对接,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实行课赛融合,以技能大赛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抓实课证融通,以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确定课程标准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岗课赛证”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岗课赛证”;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一)实践教学开展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技能,是当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VBSE综合实训、会计分岗实训、ERP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等。近年来,国家的财税政策变化较快,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相应的会计教学中不能及时更新实训课程内容和相应配套设备,同时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少,有的会计实训室只能完成比较简单的实操模拟训练,实训室设备较陈旧,财务软件运行不稳定等状况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开展的效果。(二)课程设置与技能大赛脱节近年来,高职院校对职业技能大赛越来越重视,但多数高职院校只对少数参赛学生进行竞赛内容辅导,多数学生由于本身的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欠缺,未能通过相应选拔,无法接触到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没有机会获得相关的大赛技能培训,无法通过比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提升。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应的课程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地根据比赛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地实现。(三)相关财务类证书获取率不高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技能鉴定及各类证书的认证考试,一方面可以检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毕业就业做好铺垫,但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类证书获取率并不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内容设置不多,日常教学活动无法对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提供实质性帮助,导致学生在考取这些证书时困难重重,毕业时没有能证明自己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的资格证书,在求职竞争中缺乏优势。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基于以上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构建“岗课赛证”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1]。“岗课赛证”融通中“岗”指的是企业工作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课”主要指特定职业对应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赛”指的是职业技能竞赛,“证”主要指“1+X”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主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初、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岗位需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依据,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比赛是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职业证书是职业能力考核的根本体现。其中,企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根本,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内容,同时是开展证书认证的依据,决定了技能竞赛训练的方向[2]。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岗课赛证”模式中的四要素融合贯通,改变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的不足,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理论知识及技能培养并重的课程体系[3],通过实训进行技能比赛,实现多维度、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既有扎实会计理论,又能熟练进行实际操作、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多元复合综合型会计人才,已然成为是职业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内容。(一)落实课岗对接,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课程内容1、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对接。“课岗融通”指的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之间的相互融通,应将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做好对接[4]。首先,会计专业教学应加大与职业能力结合比较紧密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增加该类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长,为后期实训课程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深入了解会计工作岗位所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