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精选教案《分数的简单应用(例2)》名师教案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和练习二十二部分习题。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借助画图的方法分析理解,然后用整数除法先求出一份的量,再用乘法求几份的量。最后,提醒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二)核心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能用图形、语言、算式等不同的表征方式解决问题,深化对分数含义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学习目标1.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用整数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回顾反思的习惯。(四)学习重难点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用整数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问题。(五)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分数的简单应用》名师课件、《分数的简单应用》课时作业。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分一分,算一算。13这些圆片的1是()个,4是()个(二)课堂设计小学数学精选教案1.结合预习作业,以旧引新课件出示:填一填:把16个O平均分成4份,1份是这些O的(—);2份是O总数的;3份是O总数的()。()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1在学生说出:“把16个O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1,教师继续追问:41“这些圆的■有几个O,你是怎么想的?”4学生会用分一分、涂一涂的方法说明。当然,会有学生用16÷4算出来。追问:为什么16÷4?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成4份,所以除以4。”1我们知道:16个O的・是把16个O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4个。42那么,16个O的■是()个O?怎么求?4316个O的■是()个O?又该怎么求?4学生借助图容易想到,一份是4个,求2份,4+4或4×2;求3份,4×3。【设计意图:在复习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说出分数意义,结合分数的意义,引出用除法求一份量,求几份量用一份量乘几的计算方法。】2.探求新知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分数简单应用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简单应用)。出示:例2(1)阅读与理解。小学数学精选教案请学生读题,并提问:“通过读题,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读完题后说一说。12进一步提问:“其中3是女生,2是男生”是什么意思?33要求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在全班交流。12强调:女生是12名学生的1,男生是12名学生的∙2。33(2)分析与解答。12教师谈话:我们知道了女生是12名学生的1,男生是12名学生的2。那么,33怎样求女生的人数呢?怎样求男生的人数呢?A.求女生的人数。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咱们先来解决女生人数的问题,但你要用一种别人能理解的方法来说明你的思路。小组汇报自己组的方法:①通过摆小棒或摆圆片方法找到了答案;②通过画图方法找到了答案;③通过计算找到了答案。1无论那种方法,都必不可缺少均分成3份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结合1意义说3一说为什么要平均分成3份?1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女生是12名学生的■,也就要把12平均分成3份,3女生的人数占其中的一份,求出一份是多少就是女生的人数。”对比学生的方法,发现用动手分一分、画图的方法很容易理解。所以,画图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遇到不好理解的题目,可以画一画图,分析一下,然后列式解决。小学数学精选教案B.求男生的人数。由于已经求出了女生,求男生方法就变得更多,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用12—4来算。但这节课主要是利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所以学生必须还要会这种方2法,那么,就需要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说一说■表示什么。32引导学生说出:“因为男生是12学生的3,要求男生人数就要把12平均分3成3份,求出2份是多少。”可以借助多媒体再次呈现示意图,帮助理解平均分成3份,求出2份,用一份量乘2的方法。(3)回顾与反思。教师谈话:“虽然,已经求出了男生的人数。但我们的结论正确吗?还需要回头看一看我们的解题过程有没有问题。”你觉得怎样回头看才能确定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学生可能会想到“把我计算出来的结果放入原题看符不符合题意。”教师带领学生,再次读题,并检查解题过程。最后,看求出来的女生是不是1212名学生的■;看求出来的男生是不是12名学生的■。33【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