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全部流程及复习方案「最新版完整版」考研分数线由每年最难的,也就是分数线最低的一门决定,考研共四门课,为英语100,政治100,数学150,专业150,个别专业不考数学,那么考两门专业,都为150。假设当年数学最难,最低分数线为75,那么专业课线就为75,英语政治都为75/1.5=50,总分为四门课相加350分。各学校各专业所划线各有略微不同。考研一般准备时间为一年,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第二年的一月初考,考试为两天,一天两门。xx年:2月放松心情,查询初试成绩。3月关注复试复试分数线。4月准备复试,联系招生单位。5月关注复试成绩。6月关注录取通知书。9月报到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逃几次课怎么了?就算挂了科又怎么了?奖学金没了又怎么了?开班会、年级大会我不去怎么了?被通报又怎么了?班上聚餐不去怎么了?既然决定考研了,一切皆是浮云,认真复习才是王道。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就是有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了考研主动挂了3科,扔掉了大一大二连拿2年的一等奖学金和一堆的荣誉证书,我敢说以一般人的智商,如果不大量逃课想考名牌学校是肯定没戏的!我在数学上花的功夫最多,暑假2个月的时间里,我所有的时间(从上午到深夜)都花在了数学上,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临考试前一个月很多人的复习全书还没看完,而我的数学复习全书(李永乐的)完完整整看了3遍,《真题解析》完完整整看了3遍(局部章节4遍),《400题》2遍,《超越135分》2遍(局部章节3遍)。推荐李永乐系列,确实很经典,尤其是里面总结的解题思路与考生误区要反复研读。个人感觉千万不要上辅导班,尤其是那些英语数学全程班,最多最多上个政治的冲刺班!对数学跟英语来说,听老师在台上讲,根本不如自己静下心来慢慢理解。相信我,自己理解的绝比照老师硬灌给你的深的多。而且报了班之后会有惰性,老想着老师会帮你复习的,结果反而自己没复习。不要太迷信前人,也不要太在意周围的人怎么着怎么着。很重要的一点是问问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学习类型的人,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方案书,千万不可以盲目跟从别人的经验和进度,那样不但扰乱了自己正常的学习方案,也会影响了别人的情绪。现在有很多同学问我专业课的消息、如何买到试卷甚至是复试信息、如何提前联系导师等等,我想这些同学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本末倒置。我认为初试成绩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对我这种跨学校跨地区考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三门公共课的成绩,因为这三门的成绩没有水分,谁复习的好谁考的就高。而专业课的水分是很大的,我曾经看到一个帖子:复习三周考上研究生。当时我想:这人简直是爱因斯坦再世啊!仔细一看我释然了:数学70+英语40+政治50+专业课145+总分320+,不用我再解释了吧。所以如果你是跨学校跨地区甚至是跨专业的话,请记住这一点:三门公共课才是你能有所依赖的,尤其是数学。我一直认为:想考天大结构这样的名牌学校的好专业,必须做到:英语要过线,数学分要高。当然,考普通学校或者是本校的的不在此列。有些同学在选学校的时候,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标准一降再降,或者是刚开始复习的时候选了名牌大学,正式报名的时候又动摇了,报了一所二流学校,结果到最后连那个较次的学校都没上,为什么?不管你成认不成认,一旦你在学校选择上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复习的时间和质量绝对会随之而下,其实你选什么档次的学校都差不多,如果选了好学校,复习时间不自觉的就会上去了,所以大家选学校的时候尽量往好了选,尤其是在研究生如此泛滥的今天,我认为一个烂学校的研究生是绝对不值得读的。考研成功的理由有成百上千个,但考研失败的原因却只有一个,那就是考研最大之忌:三心二意。我觉得考研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心浮气噪。不管是已经毕业的还是在校的学生,这一点都是考研大忌。在考与不考之间徘徊,把考研当成一个平衡的手段,老觉得考不上还可以工作,实际上这种心理对考研的影响是很大的。考研是一件艰辛的事,耐不住寂寞的人和心浮气噪的人考研,往往不能把心事放在复习上,别看他整天在教室呆着,但效果究竟如何呢?在考研教室里趴着桌子睡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还有我们考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