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IeohMingPei)(1917-)刘晓苍530600674贝聿铭(IeohMingPei)(1917-)简介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1939年毕业。贝氏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1伊夫森美术馆1968年-EversonMuseumofArt,纽约州雪城。伊弗森美术馆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巨大雕塑品,和其他的美术馆想比较,伊弗森美术馆本身是一个地方性的小型美术馆,不足以靠藏品来吸引人们,势必要靠不同类别的特展和巡回展来支持演出,功能决定结构。贝聿铭从造型入手,为该馆设计了大小,高度都不相同的10个展览室。最大的是50尺见方的雕塑院。在雕塑院西北部,有一个旋转的楼梯,是整个雕塑院的中心。伊弗森美术馆院长认为旋转楼梯是全馆最“夸张”的地方。伊弗森美术造型主题是高低差异的四方大盒为主。展览室以展画为主,所以以人工采光为主,被展览室包围的雕塑庭,边缘有两道边窗,自然光从屋顶边缘洒入。贝聿铭作品中喜欢将自然光引入到建筑物中,与自然融为一体,其几何形建筑在自然光线照射下,趋于变化多端。伊弗森美术的混泥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岩的碎石骨材,外表经过锥击的特殊处理,斜向的凹凸纹理,让地方特色不留痕迹的流露。伊弗森美术馆中“井”字形组织展览空间是环绕主体空间,当人们到达美术馆2楼,可以看到中庭却不能穿越,人们只能环绕这个空间,就象岭南庭园中的水面一样,正是通过对空间的环绕,可获取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另外美术馆不同的展厅角部的连接与庭园中角部的转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尽管贝聿铭赋予伊弗森美术馆以强烈的现代几何特征,但是它的空间观念却与中国庭院十分接近。”“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建筑世界里追求了几十年,贝聿铭始终不离一个“人”字:“我的思维中,‘以人为本’可能是最明显的,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我认为建筑设计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总是试图在建筑设计中做好这一点。”21998年-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从“对摇滚乐可是一无所知”,到亲身去学习和体验什么是Rock—roll,然后再作出设计的计划,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充分映照了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直角三角。空间的变化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藏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场所。简单的几何造型在流畅的整体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摇滚乐就是能量。”在听过许多演唱会之后,贝聿铭为摇滚乐下了如此的批注,他说,他设计这座摇滚乐博物馆建筑物,就是为了显示这种音乐的能量。小结•作品共同之处:针对每一个即将设计的作品,之前都要从历史,政治,和人文等多角度进行考察,按照“以人为本”和独特的自然建筑的理念,创造出伟大的建筑艺术品。“自然”与其建筑作品的融合苏州博物馆2002年眼前一面落地大窗,映照出内庭的风景。这种透视法的处理方式,我们成了观画人,走到内庭,就成了画中人,这双重角色的转移,人和画就不分你我了。贝聿铭的作品很重视光线和大自然,其中不少传世之作,都设计了让人活动的内庭,通过大自然和游人的活动将钢骨水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理念的新。建筑物有中国山水画般的寂与静。简化了的形式语言多用光影线条变化丰富室内空间采用现今建筑材料,诠释江南风景园林大量采用园林的借景框景庭园理水等涉及手法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设计是建筑师贝聿铭的名言。罗浮宫的金字塔入口就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里,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阳光4巴黎卢浮宫门前的透明金字塔1989年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创作,把这份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带入人们的生活。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人们行径在他设计的建筑中,自然的阳光透过窗棂交织的光影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1重复性的细部构造,形成巨大的几何形体2玻璃与钢材的结合,使自然光线得以最充分的利用。夜间灯光的投射,使得他成为卢浮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