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仲永傷仲永王安石附錄一2題解題解作者介紹作者介紹內容注釋內容注釋品評鑑賞品評鑑賞問題討論問題討論結構圖表結構圖表字詞辨正字詞辨正修辭小舖修辭小舖國學常識國學常識仿作練習仿作練習附錄一傷仲永3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傷」,有惋惜、慨嘆之意,文中敘述方仲永由童年時的聰明穎悟,後淪為平庸的經過,用以說明人的天賦不足倚恃,必須重視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本文寫於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為作者考中進士後的第二年,在意氣風發的時候,寫下本文,除勸誡世人之外,應有提醒自己仍須不斷努力之意。題解4全文共分三段,二百三十五字,前兩段敘述,末段議論。作者一反常人的寫作手法。並未從正面闡述學習與成材的關係,而是運用樸實的文字,由「受之天」與「不受於人」的正反對比,呈現出「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得為眾人而已耶」三種結果,理路清晰,意旨鮮明,是短篇中的佳作。題解5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故世人又稱臨川先生。生於真宗天禧五年(西元一○二一年),卒於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八六年),年六十六。晚年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諡文,亦稱王文公。作者6王安石自小勤奮好學,過目不忘。早年曾隨父親到過南北各地,深切了解民生疾苦。故立下革新政治的大志。二十二歲中進士,自願外任地方官,多年頗有政績。仁宗嘉祐年間,曾上萬言書,提出改革的構想,但未被接納。神宗即位,銳意圖治,任命王安石為宰相,主持「熙寧變法」。但因操之過急,用人不當,終告失敗。晚年退居金陵,構築半山園於鍾山,以登臨、談禪、讀書、吟詩,終其餘生。王安石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所作散文,多與政令、教化有關,強調經世致用,辭簡義深,豪邁奇崛,詩作風格遒勁清新,時人稱為「王荊公體」。後人編有《臨川先生文集》。作者7作者王安石紀念館8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第一段課文金谿宋代縣名,屬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金溪縣。世隸耕世代以耕田為業。隸,屬於。耕,耕作,此指耕田人的戶籍。識書具見過書寫的工具。識,見過。書具,指紙、墨、筆、硯等文具。9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第一段課文旁近鄰近的人家。書寫。自為其名自己寫上詩的題目。收族團結族人。收,聚集。引申有團結之意。秀才本指才學優秀之人,此泛指讀書人。就成。文理文采義理。10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第一段課文邑人同鄉里的人。稍稍漸漸。賓客其父以賓客之禮接待他的父親。賓客,此作動詞用。以錢幣乞之用錢財或禮物索求仲永的詩作。乞,請。父利其然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利,此作動詞用。然,如此、這樣。扳音ㄅㄢ,牽引、帶領。環謁四處拜訪。謁,音一ㄝˋ,拜見。11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第二段課文明道○○宋仁宗年號(西元一三二~一三三年)。從先人還家跟著父親王益返鄉為祖父守喪。先人,對已逝父母的稱呼,此處是指王安石的父親王益。稱前時之聞和以前善於作詩的名聲相合。稱,音ㄔㄥˋ,符合。聞,名聲。還自揚州從揚州返回家鄉。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泯然眾人作詩的奇才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沒什麼差別。泯然,完全消失的樣子。12第三段課文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人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王子作者王安石自稱。通悟通曉穎悟。受之天即「受之於天」,意謂得於先天的稟賦。其受之人也如果能接受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其,如果。受之人,即「受之於人」。13第三段注釋賢於材人遠矣勝過有才能的人很多。賢,勝過。材人,有才能的人。卒之最後。之,助詞,無義。不至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