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完善信访机制化解矛盾纠纷纪实信访,作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信访制度,作为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权利救济制度,在改革开放的30年的大潮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在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群众上访反映问题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满头银发的张克平老人今年已经80岁高龄,多年来她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这是因为她上访了30年的疑难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有些人说我讹诈政府,我就接受不了,必须讨个说法。”张克平说,“榆林市信访干部经过调查核实,能正确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实事求是,说出的话令人信服,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树立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张克平反映的问题是,在1966年的社教运动中,政府将她家祖上留下的两处房产没收,其中有榆林市镇川镇南关一处四合院18间房子、6孔窑洞等,以及榆林市区南大街一处带有5间铺面的29间房子。在改革开放后,落实私房政策时只给退还了一部分。为此,张克平走上了漫长的上访之路。2009年7月,在榆林市、榆阳区两级信访机构经过反复研究,做了大量的劝说、协调工作后,终于得到圆满的结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口号,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上访者实际问题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榆林市市长助理、市信访局局长任怀业说。近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因政策落实、征地补偿、资源开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企业改制、农村问题、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退伍军人安置、涉法涉诉等问题引发大量矛盾纠纷,全市信访总量持续增长,群众来市上访量从2005年的9806人次,上升到2009年的18886人次。面对严峻的信访形势,如何建立和完善解决实际问题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迫在眉睫。“十一五”以来,榆林市信访联席办坚持建立和完善各项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深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注重夯实基层,一手抓解决问题,一手抓依法规范信访秩序,扎实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市信访形势持续好转,有力地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实现了抓信访、保稳定、促发展的目标。群众进京非正常访从2006年的196人次下降到2018年的47人次,赴省集体访从2006年的70批1724人次下降到2018年的33批513人次。作为全市信访工作的主导部门,榆林市信访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赢得上访群众的理解和信任,有效地化解了访民心中的积怨,一面面锦旗、一块块牌匾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信访干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制度的健全是推动各项工作进展的有力保障。榆林市信访联席办按照有牌子、有人员、有台账、有制度的“四有”要求,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排查化解工作网络,重点加强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建设,切实发挥其在信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全覆盖、无疏漏的大排查网络。全市各乡镇、街道办都成立了由镇党委领导,驻地综治办、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等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和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各村、居委会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市直涉访单位,也都建立了相应机构,由一名副职主管,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协调处理本部门信访问题和及时报送信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考核力度,逐月对来访和排查进行核对,凡出现来市到省进京上访而县区未在事先排查报送的,一一记录在案,在考核中予以扣分,有效防止漏报、瞒报。完善排查、登记、报送、会商交办各项制度。对已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梳理,重大事项以市委办、政府办或联席办名义发文,确定包案领导,落实责任单位,责令限期解决。把排查、报告、化解、稳控的责任落实到具体人,有效防止责任不清、任务不明。2009年以来,榆林市信访联席办共排查出较大矛盾纠纷448件,其中农村土地征用类57件,城镇房屋拆迁类13件,国企改制类30件,涉法涉诉类43件,复退军人问题15件,劳动社会保障问题73件,环境保护类5件,干部作风类30件,其他160件。已化解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