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三十年前惊世一跪三十年后一座丰碑诺贝尔和平奖,是奖给那些“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1971年12月20日,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因为“惊世一跪”而获得了这一奖项,他的这一跪,不仅仅是他个人对德国法西斯的所做所为的愧疚,对于德国这个国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德国是勇于承认历史错误的国家,从而为德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与好感。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重点)2.了解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写作特点,品味文章独特精妙的语言特点。(难点)3.正确认识历史,弄清历史责任,学会反思,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良好品格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一、新课导入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去波兰亲自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此时,相距当年勃兰特下跪的那一刻,已经三十年了。相似的天气,相同的路线,让人自然而然便想起了三十年前的那一幕。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回顾了解这“惊世一跪”和“一座丰碑”的背后含义吧。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1生字注音丰碑(bēi)萧瑟(sè)拾级(shè)屠杀(tú)凝重(nínɡ)洗刷(shuā)下跪(ɡuì)神圣(shènɡ)2生词注解丰碑:高大的石碑。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拾级:逐步登阶。无言以对: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凝重:端庄;庄重。洗刷:比喻除去(耻辱、污点、错误等)。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3作者名片谭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4背景追溯本文选自2000年12月8日《北京晨报》。有改动。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双膝下跪,以此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纪念碑前下跪谢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这一跪,淡化了饱受纳粹蹂躏的波兰人民沉积在心底里的愤怒,为德国重返欧洲,赢得自尊,回归正常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71年12月20日,勃兰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2000年12月6日,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文章是此时的驻德记者根据这一时事新闻所写。三、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一)整体感知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为什么说德国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是“惊世”的一跪?【交流点拨】表明德国当今的领导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行为的忏悔;也表达了他们能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与世界各国人民永远和平相处的决心。2文章标题中30年后是“一座丰碑”的意义何在?【交流点拨】这座丰碑的意义在于,它告诉全体人民,世界的潮流是走向和平,战争是逆历史而动的潮流,是不得人心的。(二)深层理解1如何理解“这一惊人之举不仅令在场许多人感动落泪,也永远地载入了20世纪世界外交史册之中”?【交流点拨】人们会永远记住勃兰特代表德国,他为德国在二战中所犯罪行进行的忏悔及忏悔的勇气和真诚获得了在场许多人的尊重与释然,也将对德国今后的发展十分有意义。2“我本能地预感到将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这里的“意外的事情”指什么事?为什么说这是意外的事情?【交流点拨】“意外的事情”指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认罪、赎罪。因为事先并没有这样安排,是他自己临时决定的行为,所以说是意外的。3谈谈你对“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这句话的理解。【交流点拨】一个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得信任和尊敬。一个民族只有勇敢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三)走进语言1文中第一句话中的“萧瑟”一词有何表达效果?【交流点拨】“萧瑟”既写出了冬日的季节特点,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氛围,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语言基调。2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交流点拨】用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囊括了新闻报道的几个基本要素,同时也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简明扼要。(四)走进写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