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科目数学年级初二班级06、07、08时间2007年月日课题:§14.3等腰三角形(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条件及其推理证明过程.(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运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材分析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1.等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2.引导学生全面、周到地思考问题.实施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Ⅰ.复习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性质判定的条件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三线合一”即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高互相重合有一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且每个角都是60°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例题1.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解:在△ABC中,∵AB=AC(已知),∴∠B=∠C(等边对等角).∴∠B=∠C=(180°-∠BAC)=4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AD⊥BC(已知),∴∠BAD=∠CAD(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与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BAD=∠CAD=50°.2.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到E,使CE=CD.求证:DB=DE.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且BD是中线,∴BD⊥AC,∠ACB=60°,∠DBC=30°.又∵CD=CE,∴∠CDE=∠E=∠ACB=30°.∴∠DBC=∠E.∴DB=DE.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已知),∴∠A=∠B=∠C(等边三角形各角相等).∵DE∥BC,∴∠ADE=∠B,∠AED=∠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A=∠ADE=∠AED.∴△ADE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例1已知:如图2,△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引导学生分别运用推论1,推论2进行证明,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例2已知:如图3,在△ABC中,AC=CB,∠ACB=120°,CE⊥AB于D,且DE=DC.求证:△CEB为等边三角形.分析:(1)分解出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由题目发现,证∠ECB是60°及CB=BE,利用推论2较为简便.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学生口述、教师板演解题过程.解:∵AP=AQ=PQ,∴△APQ是等边三角形.∴∠PAQ=∠APQ=∠AQP=60°.又∵AP=PB,∴∠PAB=∠PBA.又∵∠APQ=∠PBA+∠PAB,六、课后作业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