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蛇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课文为自读课文,教师布置学生提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倏忽,广袤,孑遗,嘁嘁喳喳……'等词语.2.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二)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的议论.通过议论回答了从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告诉读者,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具有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2.反复读课文,学习本文白描的手法.3.通读课文,赏析本文严谨的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印第安人,了解印第安人的习俗,学习他们和自然友好相处.【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学习白描的手法.3.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二)教学难点1.深刻认识20世纪20年代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移民国家美国的生活及地位.2.如何使文章结构严谨.【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质疑分析法【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二)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相关的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听说过印第安人吗?请同学介绍一下。下面将学习更多关于印第安人的相关知识。二、作者简介1.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一生共有10部长篇小说,40多个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四部剧本。本文写于1924年5月,发表在同年9月的《可笑的恶作剧》上,此时作者已经离开英国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2.字词(投影显示)①垠(yín):界限,边际.②广袤(mào):广阔,宽广.③孑(jié)遗: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死亡后遗留下来的少数人.④攒(cuán)动:拥挤在一起晃动.⑤娴(xián)静:文雅安详.⑥嘁嘁喳喳(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同学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四、分组探究讨论1、为什么写观蛇舞之前,先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明确:交待蛇舞表演的环境,也是介绍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状况。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窘困。2、“为什么美国人不顾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这个问题文中一再提到,想一想,美国人来这里为什么?仅仅是为观看蛇舞表演吗?明确: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可以从课文倒数第三段总结归纳出来)同时也表现美国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3、来霍特维拉的广场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明确:作者说“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粗野的、温顺的;男的、女的;穿女裤的、穿女裙的;纳瓦霍的、霍比的;纯种的、混血的等等。4、第6自然段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描写再次渲染了蛇舞的吸引人,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5、作者对蛇舞的精彩描绘说明了什么?明确: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6、怎样看待印第安人的蛇舞表演?明确: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如印第安人对蛇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他们与蛇共舞的生活习俗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作者是怎样描写这里的环境的(投影显示)文章从印第安霍比人的土地写起.作者用'可怕'一词总写这里环境的恶劣.然后写了四周'一望无垠,黏土般,灰扑扑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一座座色似死灰','像一片片破碎的陈年灰色面包干'的台地.就是在这荒凉灰暗缺少生气的地方,每到星期天的下午,'汽车竟一辆接着一辆颠颠簸簸地开到这里来.'所以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都跑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既表现了作者的困惑,也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接着,作者由远及近地介绍了舞会地点的环境.先用长镜头大面积扫描,四十英里的广袤沙漠上有三座台地,坐落着霍比人的村落,一座座村落'像一块块撕碎的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