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赋》教学设计【教学思路】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八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师生分别从网上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课上交流的方法展开教学;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苏州的艺术和古建筑,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问题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对文章的一些重点词语能够准确解释和把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苏州七年前后的情感变化,并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教学重点难点】1、初步了解“赋”的特点。2、通过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3、文章的主题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板书题目)“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2、作者简介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二、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出苏州介绍苏州赞美苏州三、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就是苏州。2苏州,还是苏州吗?3苏州更加苏州!4苏州是永远的。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结: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5、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苏州的文化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刺绣和佳肴反问与排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6、小组探讨文章的主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结: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当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7、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文章我们看到了,文章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8、学生讨论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9、总结: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文章的表现力。10、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搜集苏州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3.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就自己家乡变化的某一方面,试着写篇文章,字数不限。教学反思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