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二、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三、作者简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四、整体感知1.字词注音摄(shè)影镊(niè)子房檩(lìn)棱(léng)角网络(luò)蛤蟆(háma)陵腌(yān)摞(luò)噌(cēng)的一声1.积累词语嫌喧闹安土重迁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烦躁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第15段,“再见吧,胡同”。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3.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探索思路与结构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明确: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