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九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熟读成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点】准确理解选言含义。【教学难点】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学法指导】学生课前通过阅读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预习,了解作者、作品、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弄懂每则的含义。‚通过反复诵读,基本了解文章的主题。ƒ自主尝试完成课后“积累”三题,重点完成一、三题。【课前准备】①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掌握生字、生词的意思。②了解作者、作品。ƒ翻译,了解内容,完成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二。作者作品1、孔子:名,字仲尼,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中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大成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共二十篇。三、充分诵读。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四、默读初解。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五、讲解交流。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孔子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