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设计理念】1.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作者。【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设计】随着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课文,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作者,启迪思维。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要设法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略)第二课时运用多媒体,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一)带上摄像机,与柳宗元同游小石潭。1.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2.在教师展示的flash动画中确定游踪路线,教师朗读,师生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二)走进音乐世界,把握文章情感基调。1.每朗读一篇美文,心底总会流淌一首美妙的曲子。朗读此文,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2.找出文章中点明作者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3.为了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写作的背景以及柳宗元的其他作品等)。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