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运动(1)导火线:1919年,上中国外交失败。(2)过程阶段第一阶段(5月4日至6月5日)第二阶段(6月5日后)运动中心北京上海运动主力学生工人主要斗争方式罢课罢工、罢市、罢课(3)结果①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陆、章三人职务。③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①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的革命运动。②影响:促进了在工人中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史论拓展】五四运动的特点(1)革命性: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商人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2)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3)爱国性:维护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4)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①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②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与中国相结合。③组织条件: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的酝酿。④外部条件:的帮助。(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①召开: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②内容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③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轻识巧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新”的表现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国共合作①条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中共“三大”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②实现:1924年,孙中山在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③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2)北伐战争①条件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组织基础: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军事条件:整编,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②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势力。③进程:北伐军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3)结局——国民革命失败①原因:干涉,寻找新的代理人;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②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误区警示】国民革命应注意的三个问题(1)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2)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3)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教材补遗】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美国为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条约。其他各国相继仿效美国,与中国签订了类似的新约。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考点一五四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变革的影响(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政治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背景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史论结合】史料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