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①农业:实行。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制度:实行普遍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评价①对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②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①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③商业:恢复和商品交换。④分配制度: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误区警示】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使苏俄(联)进入资本主义社会。3.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4年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③农业政策:推行运动,组织集体农庄。(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①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弊端:片面发展,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教材补遗】苏联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由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所有制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相同点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史论结合】史料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解读史料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列宁的话表明他认识到当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问题据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有何变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1)特点①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②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①积极作用: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