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承天寺夜游教案2北师大版1.二、初读感知内容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疏通文意1)解决生字词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解决重点词语念,想;便;至,到。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3)翻译课文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3.研习课文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1)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寺庙?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3)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4)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原文)?修辞方法?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5)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水→水草→影6)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皎洁,空灵的月色7)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对月光的描写?空明澄澈,似真似幻: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月光如水。8)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9)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10)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1)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12)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13)抒情即寓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