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八年级语文上册向沙漠进军教案北师大版二、教学方法1本文篇幅不长,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紧扣。教师可采用“点线读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提高自学能力。2教学步骤建议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进行,力求使精讲和导读密切结合。3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边讲边导,剖析课文。二、总结课文。1、说明顺序: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分三个方面向我们作了介绍,是哪三个方面?(教师提示:要想向沙漠进军,首先得告诉读者什么?其次是什么?)(1.为什么向沙漠进军。2.怎样向沙漠进军。3.征服沙漠的保证。)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先说明沙漠严重危害人类,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从抵御、进攻讲到利用,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全文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的结构顺序,既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也符合人的认识规律。2、说明方法:仔细阅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从文中找出来,并简要谈谈其好处?可相互讨论。讨论后,明确: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请大家重点掌握。)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5).列数字:(如: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到原来的速度。)三、总结结构特点1、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课文开头介绍:“过去人类没有能征服沙漠,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末段根据中间所说明的事实,得出“沙漠是有可能治理的”的结论。这种写法,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严谨,同时内容上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出向沙漠进军的深远意义,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2、巧妙自然的过渡:如第7段中的第一句“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既是承接上一段的意思,又引出下文“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该段的末一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又起启下的作用。四、总结中心和写作、语言特点。1、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2、写作特点和语言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又一特色)。例如:“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若干成绩”中的修饰词“有计划地”准确地说明了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限制词“若干”说明有多项成绩。这些修饰、限制词的使用,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④近义词的精确运用。例如:“侵占”“侵入”“侵袭”“保护”“防护”“充沛”“充足”“充分”总结目标:这篇事理说明文运用逻辑顺序,调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为什么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讲得有条有理。那就是要珍惜每一寸国土,合理利用每一寸国土的基本国策,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沙漠化,并且进一步征服沙漠,把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这对造福子孙后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目标检测:处理课后习题。巩固目标:预习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