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二中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教案(二)(一)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所以第3段描绘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阴雨连绵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塞夜间常听见呼啸猿啼,凄凉的气氛非常浓重。这样的景物自然引出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第四段描绘了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与上文形成鲜明对照,自然引出迁客骚人的此时的喜悦心情。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照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中的“异”,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议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二)读第5段,1、提问:这种览物之情用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来?(不得超过六字)以物喜、以己悲2、文段中“进”“退”各指什么?居庙之高;处江湖之远。3、作者对迁客骚人们这种览物之情是否赞同?古仁人之心是怎样?作者怎样议论并引出自己的观点?否,作者赞同的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具有高尚品德的政治家,古仁人之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肯定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也是对滕的善意规劝。随后,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的观点。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提示: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7、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8、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