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目标:1、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2、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4、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主题。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难点: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课前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查找北大学校和作者的资料。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设想:结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审美能力。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导入新课同学们,北京大学有一座著名的燕园,它景色优美,风光宜人,但是有人却想破坏它,这时你会有何感想呢?北大一位著名教授在他的散文中抒写了种种复杂的情感,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一下唤起学生学习热情,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做准备。吧。作者介绍:季羡林,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入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整体感知一、检查字词的预习。解词:1、一名学生1、积累字词,漠然:不关心、不在意的样子。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蜿蜒(wān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的延伸。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抖擞(dǒusǒu):振作。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大抵:大概;大都。攀附:①附着东西往上爬。②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以求高升。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前所未有。异化: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应、支配自己的东西。惆怅(chóuchàng):伤感;失意。情味:情调;意味。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向外面人说。摇曳(yè):摇荡。绽(zhàn):裂开。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透彻的能力(常跟“有”“无”连读2、齐读3、由四个学生读文4、独立思考作答加强双基。2、训练学生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用)。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依稀:模模糊糊。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市”和“朝”本指市场、朝廷,这里指争名逐利的地方。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奈何: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二、朗读课文(指定几个学生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提问1、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1——6节文字。2、刚才同学们把题目中的“幽径”换成了“藤萝”,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7——16节文字。3、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11——16节文字。三、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小结:作者把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圆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也是生活中真、善、美的悲剧。藤萝毁于愚氓之手,是他们造成了这悲剧。问题探究1、“幽径悲剧”如何理解?幽径的悲剧,不仅仅是一条幽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