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蟋蟀一、教学目的:1.了解拟人手法在说明事物时的作用。2.体会科学小品语言形象化的特点。3.理解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感情。二、教学设想:1.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2.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初读课文,弄清全文结构及主要内容。一、开场白:蟋蟀鸣叫的声音人们大都听到过。蟋蟀,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磨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作者法布尔在这里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介绍了意大利蟋蟀的生活习性、发声器官和发声原理。二、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方阿韦龙省圣雷翁村一户农民家中。因家庭贫穷,4岁左右,父母送他到祖母家生活,7岁时接回家,送进村中小学,10岁时随全家迁入罗德茨市。中学阶段,家庭几度迁居,法布尔不得不做工谋生,无法正常读书。15岁时只身报考阿维尼翁市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担任初中教员,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他是\'难以仿效的观察家\'。《昆虫记》是以大量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报告材料组成的巨著,共10卷,220余篇文章。主体内容是对昆虫世界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同时也收入了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有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它熔作者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照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字。它的文笔质朴,别有风味,读者非常广泛。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及内容: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意大利蟋蟀的活动季节。第二部分(2-5)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迷惑人的发声特点。分两层:第1层(2)简要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形体特征和习性。第2层(3-5)描述意大利蟋蟀的发声特点。这一层写得较为具体细微,正是意大利蟋蟀这种不同异常的发声,才引起了作者观察、研究的兴趣。第三部分(6-12)介绍意大利蟋蟀的发声器官和发声方法。分两层:第1层(6-8)介绍意大利蟋蟀左右两只鞘翅的构造和作用。第2层(9-12)说明意大利蟋蟀发声能给人以幻觉的原理。第四部分(13-16)描述作者倾听意大利蟋蟀鸣唱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全文各部分内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联系;科学小品语言形象化的特点。一、各部分内容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联系:1.第三部分中6-8节交代得非常具体、细致。这些知识(左右两只鞘翅的构造和作用)本来有些枯燥,但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描述说明的方法,如把鞘翅的质地说成\'像葱头的无色皮膜\',把鞘翅的形状说成\'像侧置的弓架\',把翅脉说成是\'琴弓\',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说明效果。9-12节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意大利蟋蟀发声给人以幻觉的原理,作者运用了比较法,用手指贴近被敲响的玻璃杯,以及各种乐器的制音器、消音器来比较,增强了说明的效果。13-16节,不仅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而且用一些形容词,赞美意大利蟋蟀的鸣唱,如\'这虫类的鸣叫,不仅能产生距离幻觉,而且还具备以柔和颤音形式出现的纯正音色\'\'我的确听不出还有什么昆虫的鸣唱,能有意大利蟋蟀的鸣唱那么优美清亮\'\'惹人喜欢的响亮声音\'等,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昆虫的感情。2.在课文中,作者常常不失时机地插入自己研究某类昆虫的动因的说明。前三部分本来已经将说明对象的情况介绍清楚了,第四部分就主要表现作者对意大利蟋蟀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法布尔不辞艰辛地投入了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为人知而又丰富多彩的世界。二、科学小品语言形象化的特点:1.运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课文说家蟋蟀是\'乡间面包房和灶台的常客\';介绍两种蟋蟀不同的活动季节时说,春日\'有交响乐演奏家乡野蟋蟀献艺\',夏夜\'大显身手的交响乐演奏家是意大利蟋蟀\';在描述意大利蟋蟀的鸣唱时写道,这些\'军乐队队员\'\'躲在一簇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