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八年级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语文版VIP免费

八年级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语文版_第1页
1/2
八年级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语文版_第2页
2/2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3)课文说明:一.关于课文课文选自《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套丛书由著名(化学)科学家、原中科院院长卢嘉锡先生担任总主编,21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担任编委。《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新世纪版),该分册的主编是上海气象局研究员严济运。《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第一篇。二.内容与结构《海洋是未来的粮仓》阐释了海洋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科学地说明了海藻和海洋丰富的浮游生物以及众多的鱼虾等,能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蛋白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满足人口不断增加的需要。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指出广阔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第二部分(第3—6段)阐释海洋可能成为未来粮仓的原因。这部分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第3段)总说。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但这粮仓的粮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第二层(第4—6段)分说。逐一说明粮仓中的粮食——海藻。浮游生物和鱼虾。第4段:藻类能为人类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第5段: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第6段:为人类所熟悉的食物海洋鱼虾,还有捕捞潜力挖掘。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的说明,强调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三.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课文在阐释事理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1.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第一部分(第1—2段)和最后一段,就运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如,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再如,最后一段在总结全文所述的基础上,重申文章开头的看法:人们相信,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这议论性的结论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了文章的说明部分,有利于读者进一步认同海洋开发利用的价值,增强“海洋意识”。2.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第二部分(第3-6段)具体阐释为什么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总说部分(第3段)首句先对“粮仓”中的“粮食”作诠释,接着举例子、列数字说明这类“粮食”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分说部分(第4—6段)逐一说明。第4段先用分类别的方法,说明藻类种类之多;然后举海带的例子,列数字说明其增产潜力之大;再举国外培育出藻类新品种的例子,并列数字说明藻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最后拿一公顷水面生产的藻类与陆地上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作比较,突现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第5段主要用举例子与列数字相结合的说明方法强调肉眼看不到的浮游生物也是人类丰富的“食品”源。第6段举了南极鳞虾的例子,列数字说明鳞虾产量高,再将其与全世界的捕鱼量作比较,说明鳞虾资源的丰富。四.过渡衔接段与段之间过渡既自然又精致,有时一两个字便使上下文连接得天衣无缝。如:第2段,首句总结第一段内容,第二句“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样”指代首句,即把文章转入列出人们对生存危机的看法。第3段首句“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承上转入介绍文中特指的“粮食”。第4段首句“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承上所举例子导入详细介绍藻类。第5段首句“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中,“除海藻类”承上文,后面一句则揭示本段主要介绍“浮游生物”。第6段首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用“至于”更换话题,转入详细介绍“鱼虾”。末段则以“综上所述”概括全文的阐释,然后水到渠成地再次道出本文所要说的事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八年级语文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教案(3)语文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