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的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迅速、准确地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探究五柳先生的形象,启发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2、掌握与理解有关词语和对有关语句的理解:课型:讲授课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人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他赞美劳动的生活与大自然的优美闲静,幻想出现没有贫困与压榨的“世外桃源”。我们曾学过他的哪些诗文?(生答《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2、齐背《归园田居》其三。3、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一个心愿?生:隐居躬耕,种豆采菊,吟诗作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是呀,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整体感知课文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节奏、读音、标记生词。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2、学生自读课文。3、全班齐读课文。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回指导。指导学生边翻译边画出疑难,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最后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班内解决或教师解疑。四、作业布置:背诵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本文是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名,写的一篇自传,记叙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鲜明形象。那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二、研读课文。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1)读“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的五柳先生。(2)读“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我们看到一个具有隐者心境的五柳先生。(3)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4)读“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5)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晏如也”,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6)读“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