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目标:1.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突出重点说明事物的写法。2.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总分结构和按空间方位顺序说明的写法难点:本文的巧妙的艺术构思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熟读原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文意。教师:查阅有关资料,准备有关的图片。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介绍一件精美工艺晶的小品文,语言简洁严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同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课本虽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诵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教学安排: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节导入新课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成语“鬼斧神工”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鬼斧神工:形容技能精巧,非人工所能。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手工雕刻艺术,那就是名副其实的鬼斧神工之作。一块树根一经雕刻家之手就可以变腐朽为神奇,成为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一块在常人眼里最普通不过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神奇的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些无不精巧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学生解释成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和解题。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二、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正音和把握节奏三、预习检查,扫清字词障碍罔不因势象形(wǎng)尝贻余核舟(yí)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许(shǔ)箬篷覆之(ruò)石青糁之1.简要笔记2、听录音3、齐读、正音4、按要求朗读课文5、二人小组,1、知识积累2、积累字词(sǎn)峨冠(é)髯(rán)衣褶(zhě)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诎右臂(qū)横卧一楫(jí)椎髻仰面(jì)篆章(zhuàn)四、课文朗读:1、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2、两人一组,一人读书,一人听读随时订正读音。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音正确,节奏准确。五、疏通文意1、要求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2、难句质疑,教师指导全班讨论解决问题。3、全班交流,翻译全文六、分析文章脉络1、本文就文体而言是一篇“记”。这种文体在写法上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和抒情。本文因删除了大部分的议论,和现在的说明文很相近了。2、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第一部分(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第二部分(2—5)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核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一层(2—4)介绍核舟的正面:(2)体积、船舱(3)船头(4)船尾。第二层(5)介绍核舟的顶部:题名和篆章。第三部分:(总)总括全文。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借助注释弄懂课文译成白话的大致意思。6、交流、质疑7、以小组为单位列出结构提纲8、交流3、训练语感4、训练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小结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的结构模式,生动地介绍了核舟的整体形象和精巧的造型。显示了雕刻家精湛的技艺。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复习导入齐读全文复习过渡问题探究一、作者的巧妙构思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核舟的主题?盖大苏泛赤壁云2、作者在人物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