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目标:1、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2、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3、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倾听声音,热爱并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4、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教学难点和重点:1、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2、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能够从留心声音,发现声音中感悟生活。3、体会文章语言技巧,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准备课堂上模拟再现。,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音乐磁带《森林狂想曲》。教学设想:通过无声,读声,听声,学生们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再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教学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节导入新课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播放轻音乐《森林狂想曲》,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让学生说出使自己感动的声音,在课堂上模拟再现。发言:我听到了……引入学习情境整体感知生字词: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唠唠叨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作者给我们描述了许多微妙的声音,他为什么呼唤我们用心聆听呢?回答:声音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的,大家对课文的大意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下面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内容1、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2、培养概括能力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和结构的整体感知。问题探究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明确: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品味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全文都是用第二人称来写,使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仿佛和读者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活泼优美。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1、分组讨论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1、2、3段构成排比——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形象地铺陈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察觉的声音。5、6、7段构成排比——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你也总听过水声吧?……有的运用问句(提问、设问、反问等),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