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27课《短文两篇》一、导入美不美,中国的山水,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国自然山水景物图片。(展示图片)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中华五千年文明和历史积累也使得我国有关自然山水的诗文众多,今天,我们就学习两篇表现自然山水的小短文——《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二、初读,读通读顺,积累文言词汇。(一)《答谢中书书》1、生读课文,生点评,全班齐读。2、重点字词翻译,边翻边总结方法。3、生译全文,生点评。(二)《记承天寺夜游》1、用学习《答谢中书书》的方法自学。2、课堂反馈(一),检查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三、再读,读懂读透,理解文章内涵。1、勾划出两文中写景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两个景物描写分别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答》—清丽、生机(写了多少种景物,写了景物哪些特点——水彩画)《记》—清幽、宁静(晚上,淡淡的——水墨画)2、两位文人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的美,自然本是无情物,因为文人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自然便有了性情,有了生命,那么两文中作者分别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试做分析。明确:《答》—“实乃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感。《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然,散步的清闲。3、同样看到了无人欣赏之景,同样是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为什么陶弘景生出自得之情,而苏轼却是悠闲呢?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景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者本身情感历程的再现,因此,我们要想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涵,就应该先去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简介两文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4、再读课文,你能不能读出新的内容呢?“山中宰相”为什么能够沉醉于别人不在意的风景?(分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什么不是“古今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为什么不是“人间之仙都”?)因为他陶醉其中,因为他乐于归隐。“贬谪闲人”只是悠闲吗?苏轼的理想是“致君尧舜,此事何难”,而今的现实是“闲”,所以文中其实还有悲凉、感慨和无奈等等复杂的情感。明确:陶弘景—归隐的志趣苏轼—贬谪的无奈5、小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是什么样的心境什么样的景,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载体,现代人则是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体会作者的情感。四、反馈(二),课堂检测(一)填空题《答谢中书书》作者是_______,这篇文章是_______写给______的一封谈______的信。《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二)简答题1、我们欣赏了《答谢中书书》,文中景物描写非常优美非常和谐,但“猿鸟乱鸣”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齐”“共”等等?明确:“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2、《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明确:沉醉山水的欣喜之态,能够和古今知音比肩的自得之感,归隐山林的喜悦之情。“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说说《记承天寺夜游》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明确:入夜及“解衣欲睡”——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闲,细致的“竹柏影”——闲。4、《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清闲自我安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五、课后检测,布置作业完成《评价》上的“自主学习”和“阅读探究”。板书:《答》—生机—欣喜、自得、归隐的志趣《记》—清幽—欣然、清闲、贬谪的无奈27短文两篇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节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内涵。《答谢中书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