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基础课程输液反应教学设计摘要:针对输液反应内容理解难度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教育难题,剖析教材,运用神经语言程序理论深入了解学生认知方式,选择适宜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输液反应;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职业能力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要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问题。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传递为主,不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本文以护理学基础课程中输液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1教学内容分析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和临床胜任力。静脉输液是护理学的核心技能之一,输液反应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技能精湛程度对患者安全的重要性,促使学生规范操作。但此部分内容涉及解剖学、药理学、病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学科间知识渗透较多,理解难度较大。为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在备课环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根据知识间的联系将4种输液反应解析为两个主题:循环和炎症;将整体教学进程划分为两个篇章:篇章一“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心肺’”,讲解急性肺水肿和空气栓塞两种输液反应,注重学生知识辨析和归纳能力训练;篇章二“都是‘炎症’惹的祸”,讲解发热反应和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旨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故将教学重难点集中在篇章一逐个突破。2学生特征分析2.1知识基础分析课程教授对象为我校三年级学生,已学习了相关医学课程,但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学生未意识到相关知识的临床实际意义,因此未有效进行知识转化,不能用于问题的解决。为了搭建利于学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平台,提取输液反应内容中与相关医学基础课程交叉的部分设计预习任务单,与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教师就预习任务单反复探讨,课前一周发放给学生。2.2学生心理分析运用表象系统测试了解学生的优势表象系统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大脑潜能,促进心理成长。表象系统测试基于神经语言程序(Neuro-linguisticProgramming,NLP)理论,该理论由RichardBandler和JohnGrinder与4位沟通及心理治疗大师研究后创建。人通过5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认知外界,运用词汇或身体语言表达意义和思考方式,形成思考及感觉等习惯性范式。将NLP理论与教育结合,可促使学生有效沟通和行为改变。利用内感官发展水平的不同,将优势表象系统划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和逻辑型。我们根据学生优势表象系统选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统计结果表明,逻辑型和感觉型的学生占68.3%,因此,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及情境模拟法,并以直观教学和讲授教学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3学习能力分析职业学校学生由于生源原因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佳,学习动力低下的问题,这与大数据时代对护士能力和日益提升的护理服务质量需求相违背。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有充分意识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才会产生深刻的学习印象与较强的学习动机。3教学目标本次课的知识目标设定为掌握4种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理解4种输液反应的发生机制;技能目标为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措施,正确辨析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情感目标为使学生意识到工作严谨细致的重要性,培养慎独精神,树立关爱意识,尽力减少患者痛苦。4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4.1用物准备本次课在多媒体录播教室进行,准备了床单元、输液用物、心脏模型、自制气球模型、听诊器,通过情景再现和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事物外显,降低理解难度,也有利于优势表象系统为视觉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2学生准备将学生分为4组,进行组间合作式学习,每组设计和拍摄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情景剧,主要展示每种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促使优势表象系统为感觉型学生对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