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仪与地图【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常见图例和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掌握经纬网特点,能够熟练判读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经纬网图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两点的相对位置、距离理解并掌握比例尺、方向、图例掌握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分析与判读及绘制地形剖面图的方法掌握等高(深)线图的应用【设计思路】本专题内容是对初中地理地球仪与地图部分的回顾与归纳。从近年高考题中可以看出主要是以多种情景切入,考查地球上某地地理位置的确定和经纬度的计算,如区域地理图中某点地理坐标、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以经纬网与等值线图或分布图的叠加图切入,隐形考查经纬网的应用,如带有经纬网的等压线图上,某点具体风向的确定;区域经纬网上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的判断;以无图考图的形式,考查经度经线或纬度纬线,如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判断;以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图切入,考查地形特征描述、方向判断、区域特征的综合分析。所以,教学中对基本知识点可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梳理去掌握,教学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和推理能力,掌握经纬网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反复练习,形成基本技能。第一课时:地球仪【知识构建】考试要求从地球形状入手,依次列出经纬线、经纬度、地理坐标的判读、地理方向的判别、经纬线长度计算、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距离及其对趾点等问题。地球形状和大小经纬网地理坐标判读地理方向判别经纬线长度计算两点间最短距离对趾点问题地球仪【教学目标】1.通过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知识点自主梳理,弥补知识点的缺漏。2.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3.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在充分把握经纬网知识的基础上,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运用。1、复习重点:(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2、复习难点:(1)东西半球的划分。(2)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和梳理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考向分析投影展示近年高考题中有关“经纬网”的内容和题目。分析试题涉及的考点,理解高考试题中有关“经纬网”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运用。使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生学展示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习的有的放矢能力。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探究活动1:读图1,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举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形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建构地理知识体系多媒体投影展示图1,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地球形状。并引导学生举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形状。进一步引导探究地球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地理意义。适时强调和小结。学生读图观察描述出地球形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利用已有知识和回忆日常观察,结合课外阅读,举例证明地球是球形形状。尝试分析地球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训练学生读图观察归纳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善于结合日常观察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把握。探究结论:1.地球的形状:(1)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3)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2.证明地球是球体形状现象:(1)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