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四传统文化兴国之源——构建和谐社会,立德树人奏响时代最强音引领——热点材料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确立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构筑国家精神,必须强化中华民族共同记忆中的价值系统。因此,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觉。链接——相关知识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趋时更新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1)以儒家思想为主,包含众多思想派别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只是众多中华传统文化流派中的一支,其主张并不能完全适应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统治者的现实需要,各派思想相互争鸣、相互借鉴。(2)汉代以后,儒家思想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需要。汉代,由于封建文明在经济、政治上的飞跃与固化,思想文化也受其影响,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其后各儒家大师适时吸收中外文化成果,已经适应了新兴封建统治者的现实需要,一跃成为统治思想。(3)明清之际正值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发生自我裂变。明清之际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的时期,官方统治思想与民间文化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发生激烈冲突,儒家思想内容发生分化,但仍然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范畴。2.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精华(1)人与人的关系:提倡仁爱,主张推己及人的精神;提倡人与人之间应和睦相处;与人交往,主张言而有信的精神;提倡尊老敬贤的为人准则。(2)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倡以德治国的精神;提倡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提倡个人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历史责任感。(3)人对自身的反省与追求:提出修身要求,主张慎行自省,格物正心,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4)人与自然、天的关系: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主观能动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主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等。(5)教育智慧与求学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实施因材施教,强调学与思相结合,提倡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二、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立德树人1.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夏代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夏、商和西周时期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教学内容是被称为“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而平民与奴隶没有受教育的资格,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2)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被打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1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3)汉代,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同时实行察举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做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4)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并完善,给每位读书人提供了均等的竞争机会,调动了全社会研习儒家经典的积极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同时,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5)明清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从学校的设置到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管理,都充斥着浓郁的封建色彩。这个时期教育日益僵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也是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局面出现。2.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1)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创办军事工业中出现的人才短缺问题,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和进修生到国外学习,培养了一批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