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二深化改革强国之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新战略引领——热点材料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强调:坚持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基本取向,强化责任担当,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进改革,坚决端正思想认识,坚持从改革大局出发,坚定抓好改革落实。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链接——相关知识一、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1.工业化的起步——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中国近代工业之路由此开始。(2)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中,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3)军事工业主要为军事需要服务,不从事商品生产,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9世纪末)(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①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②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布,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地区,逐渐向内地城市扩展。3.工业化的“短暂春天”(20世纪初)(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次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2)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为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我国民族工业发展仍然以轻工业为主,发展较快的行业是面粉业和纺织业,代表企业有大生纱厂和荣氏面粉厂。4.近代工业化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至1945年)(1)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的发展受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①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向中国倾销商品。②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致使中国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现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③1936年,由于受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但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均遭受严重破坏。(2)抗日战争时期,官僚资本形成,并不断膨胀①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便利,巧取豪夺,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严重影响国内生1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5.迎来新生(1949年至今)(1)第一阶段(1953—1957年):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第二阶段(1958—1977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受挫①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提出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但是中共八大的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执行。②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使我国工业建设受挫。“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使“左”倾错误思想严重泛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后来的粮食生产。③“文化大革命”对工业建设造成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被破坏,经济效益下降。不少企业管理陷入混乱,劳动纪律松弛,一些地区和企业分成各自的派系,互相争斗,导致生产长时间停滞,不少重点工程建设受影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