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趣》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温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趣的内涵。(3)、体会林语堂的小品文的特色。2、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理解趣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3)、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理解趣的内涵、3、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有很多方法,阅读其作品就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作家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显赫地位。我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语句,看看大家能否透过这些语句看出这位作家的风格。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是可疑的。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一个中国的厨子,有个日本的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空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学生自由谈认识教师总结: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他的作品读来让人唇齿生香,沁人心脾。他是个性情中人。有个性。不板滞,出语惊人,极为幽默。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小品文《论趣》,进一步感受写作风格和人生追求。二、作者介绍。林语堂187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又该玉堂,后改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小说家。早年曾为《语丝》的撰稿人之一,主编了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语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两脚踏中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是他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三、检查预习情况,积累字词。手足胼胝摩顶放踵通脱自喜适可而止鞠躬尽瘁掮客术扈从癖嗜商贾四、阅读文章,可默读,可朗读。五、抓重点,解析文本。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谈到“趣”?(1——4)2、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说什么是“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人生快事莫如趣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3、作者从几方面谈论“趣”的?科学探险上要有“趣”(求知)艺术生活上要有“趣”(启发心知)读书上要有“趣”4、行文中用了哪些写法?举例对比六,看开篇,梳理文章的结构。回答下了问题:1、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是不是偏离了主题?有怎样的效果?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利的看法。好处是:有哲理,有趣味性。2、作者同意这位扈从的说法吗?他是怎样认为的呢?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是以偏概全,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可以概括为四点:名利色权。3、划分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3段从故事引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也就是——欲第二部分:4——7段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境界——趣七、看全文。写了几种人贤人: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有理想,有信仰。俗人:只追求名、利、色、权。有情趣之人:有好奇心,高雅脱俗,不受诱惑自得其乐。八、_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从文章的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第一段肯定大禹治水,墨子的摩顶放踵;第三段中的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更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欲熏心,就失去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大度乐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无功利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生对艺术有很高的追求。九、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题。林语堂先生通过本文表达他对“趣“的重要性的认识。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由“趣”出发,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才会在撒播汗水的同时,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谛。十、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本文漫谈式的语言风格,笔调闲适,饶有趣味,富有哲理性,善用举例和对比。十一、归纳文章的主题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