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老山界》(陆定一)教材分析:《老山界》(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这篇文章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叙述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故事。作者陆定一(1960—1996)在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他以朴实优美、真挚细腻的笔触进行记叙描写,条理清晰,内涵丰富,写法新颖,很适合中学生学习。根据文章内容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特色及其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在教学时,应将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按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进行叙事的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将体味红军乐观顽强的精神、学习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难点。学情分析:《老山界》是一篇传统教材,篇幅较长。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中心的作用。教学目标:⒈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运用,背诵精彩片断。⒉把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⒊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⒋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中的革命传统。教学重点:⒈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⒉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难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⒈把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⒉解决字词障碍,背诵精彩片断。⒊通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中的革命传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⒈把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结构的特点。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中的革命传统。教学步骤:导入:两万五千里长征,跨越千山万水,历时一年,震惊中外。那么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高山是哪一座呢?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达30里,到处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红军战士勇敢地把它踏在了脚下。今天我们就随着当年亲自经历这一壮举的老红红军战士陆定一重走长征路,再登老山界,并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⒈作者介绍(学生先交流,教师结合课件补充)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常委。背景简介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⒉排查生字词(可在早读课解决,PPT3)【学生活动二】整体感知1.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红军长征路上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⒉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记叙文,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明确: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人物:红军战士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学生活动三】理清脉络,了解文章内容⒈明确顺序安排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明确:叙事顺序:顺叙。叙事写作方法: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的层次结构。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反应时间、地点变化的词语,归纳红军相应的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下午瑶民家瑶家大嫂攀谈,宣传红军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天黑山脚下红军战士准备爬山夜里半山腰红军战士夜行军半夜山路上红军战士半夜露宿黎明以后雷公岩红军战士医务人员翻越雷公岩下午山顶红军战士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可引导学生画图,并标上时间,地点。)⒊文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讨论这样安排的好处:⑴文章脉络十分清晰。⑵叙事描写合情合理。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