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②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习俗:“塞私门之情”,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1(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③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④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3.作用(1)积极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②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1.商鞅变法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1)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变法往往以赋税制度改革为核心,进行经济基础变革。(2)战国时期的变法开始涉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商鞅变法中既有废井田、开阡陌这样彻底的经济基础变革,又有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变革,商鞅变法做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推动了封建制度在秦国的确立,必然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最终完成统一六国。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1)积极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2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二、从唯物史观角度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