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上李清照《如梦令》《声声慢》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表格教案课题如梦令——李清照第1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理解诗歌的意境。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前准备活动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课堂学习活动一、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二、教师领读这首词。三、理解全词1、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3、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课后实践活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要点1、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2、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3、理解诗歌的意境。问题情景设计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2、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3、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5、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六、学生背诵。板书设计“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如梦令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作业设计背诵理解并默写这首诗。教学反思李清照《声声慢》表格教案课题声声慢——李清照第1课时教学目标态度、情感和价值观:1、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掌握文本思想。2、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知识和技能: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2、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掌握艺术手法。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前准备活动按常规要求预习这首诗。课堂学习活一、背诵《如梦令》二、学习《声声慢》,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三、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