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总课时数2备课时间授课时间本课时数第一课时课题名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年级八学科语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二)过程和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族正气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重点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2.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教学准备班班通、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发现法。教学过程教学预设教学调整课前预习1.生字注音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前仆()后继抹()杀诬()蔑慨()叹2.解释词语诓骗:用谎话骗人。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怀古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倒退还古的思想情绪。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仆,向前跌倒。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痛苦。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文章段落序号,了解文章大意。4.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⑵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⑶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课堂学习一、情景导入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简介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二、自主合作学习(一)出示学习目标(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1.对方的论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力);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信佛----自欺力)。2..作者的正确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3.作者指出要如何评价中国人?“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4.文章结尾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三、点拨讲解知识补偿: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四、当堂训练1.文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国人”的含义。①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②然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指广大人民;)③中国人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