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论趣林语堂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目标聚焦项目内容概要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味重点句子的含义.2、体会林语堂幽默的散文语言,学习其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的语言表达艺术。3、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以“趣”为行为动机,用快乐装扮自己的人生。难点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生活。信息驿站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幽默”一词。今天我们有幸来接触这位将“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的富有“幽默大师”之称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文章——《论趣》。作者语录1、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2、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作者小传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本文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的。那个时代,政治文化完全为它服务,文学失去了自由,在此环境下,林语堂积极提倡并强调“幽默”,大力创作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最初他只是把“幽默”当成一种语言风格来看待,后来他把“幽默”理解成“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并在文中体现出自己的文学语言观念,即将文言、白话、方言融为一体。本文针对当时社会中流行的人生动机大多只为“名、利、色、权”这一现象,及时指出了如只为这些功利去生活、学习会产生弊端,并提出应培养情趣、兴趣,做一个与众不同的有趣味、有修养、保持本性的人。2、题目解说论,就是分析和说明事理;趣,即趣味、兴趣。题目交代了论述的中心,即作者对“趣”的看法。简洁,概括性强。3、写法特点作者的散文以闲适和幽默见长,在这篇散文文也有充分的体现。如“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名、利、权、色都是众生难以抗拒的,但众生还是一头扎进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这种语言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体会。字词积累1、生字船舶(bó)扈从(hù)胼胝(piánzhī)癖嗜(pǐshì)掮客(qián)2、多音多义字Jiǎ(姓贾)chán(坐禅)贾禅ɡǔ(商贾)shàn(禅让)3、形似字辨析摩mó(摩擦)靡mí(风靡)4、词语释义手足胼胝: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形容极其劳累憔悴。癖嗜:特殊的爱好。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程度就停下。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名家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