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论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趣”的含义。引导学生重视“趣”的培养。2、感知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3、体会文章语言风格。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故事引出)2、介绍作者: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作品:<吾国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3、读课文,正音正字,积累词句。4、整体感知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3)写人民间为名来、为利来,为色、为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是众生常态。能够不失本性,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圣贤人的境界了。然而,能够排脱名利,超凡脱俗最不容易。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人生境界——趣。5、课文研讨(1)题目为“论趣”,为什么文章不直接论趣而先谈论“名利”呢?先谈追名逐利是人生的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不利禄熏心,失了本性似也无可非议,进而引出区别于这种人生状态的另一种人生境界更加可贵。单纯因为“趣”而读书、做学问可以克服万难而自得其乐,是“人生快事”。这种人生境界加纯粹而快乐。(2)文章开篇由一个故事引入,你觉得有怎样的效果?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3)文章中都谈论了“趣”的哪些方面?对你有什么启发?四个方面:学问有成、科学进步因为有趣;启发心知、有益身心需要靠趣;动了灵机、豁然开朗必须知趣;废寝忘食、读书成器全都凭趣。(4)作者持有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度乐观、知足常乐、积极、洒脱、无功利心。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免得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对于“趣”的理解,更显作者的随性、旷达与纯粹。6、教师小结: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亦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文章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知、教育、读书四个方面,解读人生的“趣”,主张应该去寻此“趣”。希望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文章后,能受到启发,做一个有趣味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