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随机事件的概率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概率的统计定义。(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理解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呈现的规律性。3.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概率的性质。(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事件的分类,概率的统计定义,概率的基本性质。2.教学难点:随机事件发生存在的规律性。3.解决方法:发现法.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与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引入从这节开始,大约用12课时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概率论”初步。“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概率论”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现实世界中,随机现象是广泛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一门从数量这一侧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学习这一章之后对有些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或发生的可能性是百分之几有个估计和推算。这对是否能完成某一任务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强在工作中的主动性,减少在工作中的盲目性,使工作能达到预想的最好结果。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在完全相同的综合条件下出现的结果是不相同的。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条件每实现一次,叫做进行一次试验,试验的结果中所发生的现象叫做事件。由于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结果是一定发生或一定不发生或可发生也可不发生,所以事件被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三种。这节课要通过几个实例说明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以上三种事件;这节课还要通过实例说明一个随机事件的发生是存在着统计规律性的,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总是在某个常数附近摆。我们给这个常数取一个名字,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它从数量上反映了这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二)新课讲授请学生分析P112例中的些事件,并从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否的角度,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1.事件及其分类(1)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出现的某种结果叫做事件。(2)分类: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要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可能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记作A、B等。再如,“检验某件产品,合格”,“某地10月1日,下雨”,“某人买体彩,获特等奖”等也都是随机事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碰到随机事件。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虽然不能事先确定,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是否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呢?每组抛掷硬币20次,并统计正、反面次数。那么,在抛硬币试验中,出现正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比为多少呢?或者说,出现正面的频率为多少?观察P112表1,2,3分析其规律。由此能否得出一般的规律?用心爱心专心由自己的实验及教材表1,2,3的分析可知,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不能事先确定,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的频率总稳定在某一个常数附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或称随机事件频率的稳定性。2.概率的统计定义在n次重复进行同一试验时,事件A发生的次数为m次,则称事件A发生的频率m/n为事件A的概率,记作P(A)。(1)概率这一常数从数量上反映了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2)概率的定义给出了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方法:用这个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生的频率近似地作为它的概率。即P(A)=m/n。3.概率的性质:0≤P(A)≤1由于随机事件A在各次试验中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所以它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次数(称为频数)m可能等于0(n次试验中A一次也不发生),可能等于1(n次试验中A只发生一次),……也可能等于n(n次试验中A每次都发生)。我们说,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的频数m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能取得0、1、2、…、n这n+1个数中的任一个值。于是,随机事件A的频率P(A)=m/n也是一个随机变量,它可能取得的值介于0与1之间,即0≤P(A)≤1。特别,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即P(U)=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V)=0。这里说明随机事件的频率究竟取得什么值具有随机性。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