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入梦”的思想情绪。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方法情感目标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重点怎样正确理解《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难点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教法讲解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合作、质疑、探究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3、学生齐读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三、品味赏析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二)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列问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三)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四)、总结全文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基调:昂扬、感奋、豪迈、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1)投影显示《雨霖铃》(一)阅读上阕,讨论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列问题: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1、检查背诵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3)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