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精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本文富有感情的语言,明确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3.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畅谈和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感知,体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之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善心、爱心、尊重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灵,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感情和思想。教学重点1.生动的描写与精辟的议论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2.学习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教学难点1.对和谐画面的理解。2.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和自己的体验,畅谈和建立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方法:欣赏感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课前准备:播放旧金山海鸟捕鱼的视频一、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这样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师生共诵)这些诗句都展现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画面。是呀,曾经,一处浓阴,三五声鸟鸣,把我和喧闹的世界隔开,一洗身上的疲惫和心上尘埃。但是近来有几次,我竖着耳朵谛听,只有车辆急促的喇叭声和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我似乎很久没有听到鸟声了。(停顿)这一刻,我怀念起鸟声,就像怀念远走他乡的最亲密的朋友。在喧闹和寂寞的都市中,有一位先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怀念和渴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舒乙先生的《都市精灵》。(板书:都市精灵)二、介绍作者和检查预习积累词语师: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舒乙先生?作者:舒乙,老舍之子。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以散文、传记创作为主,已出版《我的风筝》、《老舍》、《现代文坛瑰宝》等专著13部,获“十月优秀散文奖”等奖项。钟爱荒诞无所事事肆无忌惮退避三舍孤城(家)寡人司空见惯三、整体感知,初识精灵。1.解题:课文标题是由哪两个词组成?(板书:都市精灵)“精灵”在课文中指什么?把标题改成《城市动物》行不行?为什么?(动物;包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师过渡:对标题的质疑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学习贵在有疑问,用疑问来促进学习。2.现在请同学们带着一个问题认真通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些都市的哪些“精灵”?(昆明的红嘴鸥;上海的大白鸽;旧金山的大海狮、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北京的喜鹊、灰喜鹊、小松鼠和乌鸦等。)师过渡:几十年来,作者到过许多世界各国繁华的大都市,见过许多形态各异的动物,看过许多人们与这些精灵共处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研读文本,走近作者笔下那些都市“精灵”。四、研读交流,走近“精灵”1.师:文中有几段文字集中描写了一些世界大都市里精灵们生活的美丽画面,它们是哪几个段落?明确:(8-10段)请同学们请赏析课文8-10段“精灵”在都市中生活的美丽画面,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大家先品读词句,圈划点评,然后将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师过渡:舒乙先生用生动传神的描写展现了这些都市里的精灵是悠闲的、自由的,人们对待它们是宽容的、尊重的,人们和精灵的关系是亲密的、更是和谐的,他羡慕、佩服和向往着这些都市。2.舒乙先生的故乡是首都北京,在他小的时候,几十年前的北京有没有这样和谐的画面?(第5段中,请个别学生朗读)师过渡:作者深情地回忆着,几十年前的北京城成群乌鸦每天清晨和黄昏两度飞临北京上空这一种颇为壮观的景象。白天它们飞到郊外的田里去觅食,晚上回到温暖城市里的树上来安睡,完全是老北京人的朋友,他们彼此很亲近、很和谐。是呀!都市拥有了可爱的动物精灵就等于拥有了幸福和谐的生活。(板书:都市+精灵=和谐)3.赏析不和谐的画面,体会作者情感。但是乌鸦这些“精灵们”并非一直悠闲自在、与人们和谐地生活着的。作者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不和谐的画面呢?请你找出那些不和谐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情感。(第4、5段)师过渡:如今,北京的上空已经没有这种每天两次的乌鸦大飞翔了。枯枝上是两只冷眼旁观的呆鸟,枯枝下是忙碌喧闹的人群。作者用心去感受这一不和谐景象背后的沉重,在生动传神的描写中抒发了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