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23.幽径悲剧备课指导【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猬集(wèi)虬干(qiú)潋滟(liànyàn)藤萝(1uó)万斛(hú)愚氓(méng)季羡林(xiàn)懦弱(nuò)凄清(qī)颇(pō)毛骨悚然(sǒng)胆怯(qiè)和睦(mù)清晰(xī)闲情逸致(yì)摇曳(yè)二、形似字正音组词三、掌握下列的多音多义字四、词语积累等闲视之:当平常事情看待。相映成趣:相互衬托,富有情趣。抖擞:振作。大抵:大概,大都。记述:用文字叙述,记载。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蓦地:突然地,出乎意料地。意味:文中指情趣、情调。顾而乐之:看到它而感到很快乐。清晰:清楚。幸免:侥幸地避免。异化: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惆怅:伤感,失意。摇曳:摇荡。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致,情趣。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大千世界:原为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指广阔无边的世界。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十字架: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是一个十字型的木架,把人的两手、两脚钉在上面,任他慢慢死去。据基督教《新约全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基督教徒就把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志,也看做受难或死亡的象征。本文字面指苦难,实质是指作者的信仰。五、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人,生于1911年,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写作背景介绍文章写于1992年,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的“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的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的使命感写下此文。七、文章结构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11段),写幽径和幽径旁一棵古藤萝的悲剧。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第l~6段),写一条神奇的幽径,一年四季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这一层先写这一条幽径是“我”天天走的路,司空见惯,平平常常;后来发现它与《红楼梦》有某种联系,觉得它有来头,不能等闲视之。暗示了这条幽径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为下面写一棵古藤萝作铺垫,表现这棵古藤萝的不平常。这样就可以理解下面一再写到的“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别人是无法理解的”这些话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棵古藤萝被砍后会引起作者极大的悲哀。然后写幽径及幽径周围的环境。具体写它的不平常。它的位置处在湖和山之间,环境很美,而且它蜿蜒曲折,有曲径通幽之趣。一年四季,景色变化,花草树木,小鸟鸣蝉,都充满旺盛的生机。作者着重写了“绿”:春天,翠色在目;夏天,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红色的枫树叶,与苍松翠柏的绿色相映成趣;冬天,松柏的绿色更加浓烈,加上翠竹助威,更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