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有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和学生一起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把美带进我们的课堂。我的说课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版块: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过程——结束语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天山景物记》是人教版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碧野的一篇文情并茂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祖国西北边疆富饶美丽、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所以,本文也可以说是一首美和幸福的赞歌,是一篇对学生渗透美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之作。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写景和状物、诵读和速读;以及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注重培养创新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又根据本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尤其要领会并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牲,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所以,教学本文的关键是阅读、欣赏、领悟。即:把握作品形象、感受作家倾注于其中的情。这是一个阅读者对阅读对象接触、靠拢、逐渐融合的过程。教学过程犹如一个登山活动,教师在这个活动中,就应该明确目标,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理解、掌握、最终能运用。于是,我确立了如下学习目标:(1)多种方法诵读本文,培养学生美读课文的能力(感受美)(2)体会作者寓于文中的热爱、赞颂的激情;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深入体味、讲究写景顺序、以传神的语言、生动的修辞来写景抒情的表达效果(领悟美)(3)模仿创作,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按照一定顺序、抒发真情实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美)3.教学重点、难点本文语言绚丽多彩,对于这样的美文,应指导学生多诵读,从诵读中去品味它的深情、感受美的律动。又根据所教学生的鉴赏能力及习作水平,我把教学重点确立为:(1)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展开想象、联想、绘美景的技法。(2)揣摩文中绘形绘色的词句,领会文章神形兼备的特点。难点是:学习作者用多条线索、有主有次、有经有纬、把众多景物组织得浑然一体的方法。二、教法1.情境式教法(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也。心理学也证明,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感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的感染启发下,轻松愉快地学习。)2.朗读教学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本文这样一篇美得淋漓尽致的文章,采用朗读教学法,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美在文中、美在口中、美在心中!)3.迁移训练法(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就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我采用此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亨受美的同时,更应该呵护美、创造美。)三.学法教育学最基本的原理告诉我们:让学生通过努力理解的东西才是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教学中,如果能把杠杆给学生,再给出一个支点,那么,学生的潜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学法做支点:1、诵读法;2、想象联想、理解领悟法;3、发挥创造法;4、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设想本文安排两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整体感悟,重点赏析“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一节。其余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老师的教法,举一反三,再由师生共同探讨完成。今天,我主要谈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没想。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四步走的方法:精巧导入、创设美——激情颂读、感受美——他细品味、领悟美——模仿创作、创造美。“教育就是唤醒”!我采用这种方式,用美唤醒学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因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教师应该当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以达到“教是为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