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5《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教案(甘旧人教版高二上)一、大革命的爆发背景:(1)国内:①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等级森严。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原因③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尖锐的阶级对立——直接原因)④因财政田扰,国王路易卜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条件成熟⑤启蒙运动为革命的爆发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思想理论基础(2)国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二、爆发经过1、导火线: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2、第三等级的斗争:①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②要求改变陈旧的开会方法和表决方式;③三级会议(改)→国民议会(后改又为制宪议会)的成立1789-6;④制宪会议的成立1789-7。3、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专制统治的巴土底监狱,标志大革命爆发。(1789-7-14法国国庆日)三、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1)1789年7月14日以后,制宪会议实际成为法国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机关(1791年前)→立法会议(1791-1792.8).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2)制宪会议宦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动摇了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和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3)1789年制宪会议发布了《人权宣言》。评价: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用心爱心专心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资产夺取和巩固思想武器。它是资产阶级的纲领性文件,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的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但建立在私有财产贫富悬殊基础上“自由”“平等”实际上只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4)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宪法规定的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反了《人权宣言》的精神。(5)制宪会议解散,让位于根据宪法选出的立法议会,君主立宪派掌权。(6)立法议会遇到了许多困难,1792年4月,领导了反对昔奥武装干涉、保卫革命的战争,人民群众组成义勇军开赴前线。(7)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第二次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原因:①国内:经济困境,政治斗争尖锐;②国际:奥、普、俄武装干涉。对外战争的开始:①1792.4法国对奥宣战,普奥联军攻入法国境内;②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③普奥联军公开支持路易十六;④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1792.8.10)。(8)1789年7月14日至1792年8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一阶段,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掌握了领导权,大资产阶级是当时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9)阶段特征:他们在当权时期对法国进行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初步改造,运用立法手段确立了许多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法国大革命的基本成果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由于反对共和制、维护君主制而被赶下台。四、吉伦特派统治时期(1792.8-1793.6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1)政治:8月起义胜利后,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掌握了行政大权,召开了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2)经济:会颁布了新的土地法以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3)9月,法军取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外敌人侵被制止。(4)国民公会取代了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了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的决议,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5)经国民公会审判,1793年初路易十六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6)内外形势:内:王党分子叛乱;生活用品价格飞涨,城市贫民要求最高限价遭到吉伦特派反用心爱心专心对。外:英、普、奥、荷、意、西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7)巴黎人民于1793年5月底6月初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8)阶段特征:1792年8月至1793年6月是法国大革命的第二阶段,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握了行政大权,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革命成果。由于法国大革命面临强大的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吉伦特派无力领导群众战胜困难,因此倒台。五、雅各宾派统治时期(1793年6月一1794年7月)(1)雅各宾派上台后以罗伯斯庇尔为首,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