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修2《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虽属于选修内容,但因涉及到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问题,与必修1在内容上有互补之处,地位比较重要。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说出辛亥革命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因此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的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是本课的主线,教学的内容也要围绕这条主线而展开。二、学情分析:本课所教授的对象是历史专业班学生,已具备一定解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了“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中,我主要立足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以线索为载体,配合多媒体,经过老师的层层提问和全体学生的思考、讨论,让学生真正经历了一个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概念:“洪宪帝制”、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2、主要问题:两次复辟帝制,革命党人维护共和的斗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指导学生总结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整个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3、通过相关的历史材料、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学会准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正确解决相关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同一类历史现象的比较,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围绕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展开斗争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革命的征途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进行反复的斗争;复辟帝制已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维护共和制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教学难点:两次复辟帝制的发生及失败原因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五、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发给学生预习提纲,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填充读书提纲,并思考“辛亥革命后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焦点的斗争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其结果说明了什么?”(二)具体过程:1、导入新课:复习前一课内容,回答:辛亥革命革命的结局如何?袁世凯上台前,孙中山为限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在学生回答的的基础,指出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一步步走上了复辟帝制的道路,进而引入新课内容。2、新课讲授:第一目复辟帝制的丑剧一、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一:观看影片,感悟历史。思考:袁世凯的独裁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的?学生回答后,用提纲的形式,展示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活动二:小组探讨,各抒己见。提问: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为什么要复辟帝制?思路引领: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去分析。教师请各小组发言人回答问题,并进行补充和总结,强调袁世凯政权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这决定了他必然走上复辟帝制的道路。而其得以实行帝制跟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二、张勋复辟(1)张勋复辟的背景(2)经过(3)结果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出以上问题;教师配以相应的图片资料进行具体的讲解和知识的补充。活动三:反思历史,总结教训。提问:张勋的复辟为什么会失败?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从辛亥革命后思想领域的变化,及人心向背两方面寻找原因,指出两次复辟的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第二目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活动四:比较分析,深化认识。教师提问:面对专制势力的倒行逆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后,填充表格,形成对三次斗争的比较认识,进而分析“导致三次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引用...